谁知道葫芦丝的历史

葫芦丝,原名博朗道,是傣、阿昌、德昂族、佤族、布朗族的单簧乐器。傣语称为“郎刀郎”,“博”是明乐器的总称。“郎”是直吹的意思,“道”是葫芦,是用葫芦直吹的意思。在阿昌语中,叫Poleon,“Poleon”是笛子,“翁”是葫芦,意思是葫芦丝。德昂族人称布来,“布”意为吹,“来”意为葫芦,意为吹葫芦。德昂族的方言也叫米伦语、比格波语、沃格宝语。彝语称为“白”,“白”是芦笙的总称,“廖宏”是葫芦,意思是带有葫芦的芦笙。锡盟的佤族也叫背板。布朗族被称为通格曼。在德宏傣族地区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古时候,大盈江边住着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名叫浪木,河边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鲍尔。浪木过河赶街。这一天,他乘木筏从鲍尔出发。他们一见钟情,同意再次见面。有一天,河里漂来一个小葫芦,里面装着郎姆的一封信:因为父亲管教很严,所以不能和你谈歌。如果你心里有我,就在葫芦下面放一根竹筒,夜深人静的时候来我家墙头吹我们用葫芦和苦竹做的东西,无拘无束的聊。鲍尔每天晚上都去墙外吹风,但是他的家人把他赶走了。朗木被禁止住在深宅里,听着音乐,想着恋人,很快就怀恨而死。鲍尔心碎了。每天晚上,他都去村子里放他心爱的《谈》,给戴家的孩子们讲这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傣族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个年轻的傣族家庭捡起一个大葫芦,冒着惊涛骇浪,救出了他心爱的姑娘。他始终不渝的爱感动了佛陀,佛陀把竹筒插入金葫芦,送给了这个勇敢的年轻人。年轻人拿起金葫芦,吹出美妙的音乐。突然,风平浪静,百花盛开。洋洋得意地祝这对新人好运和幸福。从那以后,废话连篇。很久以前,在德昂山村,一对年轻男女相爱并互赠订婚礼物。媒人连续去说情七次,女孩父亲觉得小伙子可怜,就是不同意。女孩的父亲为了不让小伙子去他家串门,就在山里搭了个窝棚,逼着女儿守着山。那个年轻人看不到那个坐着不动的女孩。一天晚上,他去姑姑家的竹楼吹米伦。女孩的奶奶很感动,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小伙子还没到窝棚,就看到线吊着晃着,以为姑娘累得织不动管手帕了。他演了很久米伦,却没有女生来接他。当他爬上楼梯时,他看到一只豹子正在啃他心爱的女孩。他拔出一把长刀,砍下了豹子的头。埋了姑娘的尸体,拿起姑娘的项圈和手镯,提着豹子的头和尾,回到姑娘家的竹楼里祭奠,奏响米伦的哀歌,直到半夜。第二天,女孩的奶奶看到血淋淋的项圈、手镯和豹子的头尾,突然晕倒。这对年轻恋人的不幸震动了整个德昂小屋。从此以后,父母再也不会干涉子女的婚姻。时至今日,在云南省德宏州的盈江、梁河、三台山等地,德昂族举行婚礼时,仍会演奏《米仁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