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报史上的“五重间谍”是谁?

袁殊,1911湖北蕲春人,又名伊雪,1929年赴日留学。回国后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报》。他有多重身份:军统、中统、青红帮、日伪,但他的秘密身份是名副其实的中共特科。

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国* * *,并立即调到科特工作。根据地下党负责人的指示,1932年春,通过其堂弟与黄埔一期贾的关系,认识了上海社会董事、中央负责人吴兴亚,进入中央。后来,他经吴兴亚介绍,成了新声社的记者,这样就可以参加南京政府的新闻发布会,结识和认识很多人,还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

当时,中国和日本正在就货币汇率和关税进行谈判,这自然成为新闻界的热门话题。由于袁术有机会接触到一口岩石井,消息又快又准,这位“涉外”记者立刻成了名人,连吴兴亚也对他刮目相看。过了一段时间,岩井开始每月付给袁殊200元的“通讯费”,于是他又成了一名日本情报人员。自然得到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的批准――成为“三重间谍”。不久,岩井安排袁殊来到日本。

回国后,袁殊联系了冯雪峰。1937年6月,潘汉年回到上海,任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从那以后,直到1946年去解放区,在潘汉年的指挥下,袁殊成功地执行了一系列出色的情报战。

建议他以青帮的身份“找杜办点事”,成立一个时事出版社。抗日战争爆发时,戴笠找不到熟悉日本问题、有相当日本关系的人。杜提醒他,有一个叫的日本留学生,和日本领事馆的副领事关系很好。戴笠听了很高兴,就亲自去拜访他。

袁殊感到事关重大,立即去找潘汉年请示。潘汉年犹豫片刻,说:“这是好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你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机会,答应戴笠的所有要求。”

戴笠给了袁殊两项任务:一是收集日本人的情报,二是不管形势如何变化,都要留在上海。这样,袁殊就有了另一个身份:童军,加上中通、青洪帮、日伪、中共真正的秘密身份,这是五重身份。这也是中国情报史上最全能的间谍。

从此,袁殊通过各种关系获得了大量的日本情报,先是向潘汉年汇报,然后有选择地向童军汇报――毕竟那是国共合作时期,有着共同的民族利益。

1937“八·一三”甲午战争期间,袁殊冒着生死危险,化装成日本留学生,越过前线,深入日军阵地侦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我们避免了重大损失。

上海成为孤岛后,袁殊奉命(潘汉年的命,表面上是戴笠的命)留守。他以少将·童军的名义,成立秘密行动小组,惩罚侵略者,枪毙臭名昭著的汉奸,受到了童军局的嘉奖。其中最成功的一次是虹口日本海军军火仓库的爆炸。为此,军统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7上海沦陷后,岩井英一回到上海,成立了日本特务机关“特别调查队”,袁殊自然成为其中一员。当然,这件事不仅潘汉年知道,军方也知道。因为袁殊的杰出荣誉,戴笠把他叫到香港去奖赏他。在香港,袁殊还见到了潘汉年。

在香港,袁殊接受了戴笠的两项任务:一是刺杀李士群;二是深化日本关系,交换和平意见。袁殊回到上海和军事系统的潜伏者一起策划了李士群76号巢穴的爆炸。我没想到童军区长王天木和其他人会背叛他。后来,袁殊作为“外务省情报官员”被引渡到岩井。

根据潘汉年的指示,袁殊向岩井提议成立“兴亚建国运动”总部,于6月1939+01在岩井公馆成立。

潘汉年以岩井的名义成立这样一个机构,不仅仅是为了覆盖一个电台,更重要的是出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大局的考虑。

在日伪和顽固派的打击下,隐蔽战线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深入敌后。在此之前,潘汉年已经把关璐送到了76号。袁殊进入了日本人的活动圈,这对获取信息更有利。远离上海情报中心的延安,急需掌握日本大本营的动向,以及日、王、江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变化。于是很多资料被送到了延安。

1942年初,由日本外务省安排,陈、作为“建设运动”的代表,应邀访问日本。外务省的负责人吉三郎野春是组织这次访问的主要角色。芝三郎向陈、袁透露,目前国策是诱降蒋介石,建立以日本为主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军已确定南进战略部署。这个消息震惊了袁殊。

各方面情报显示,日军南进是不可动摇的战略决策,潘汉年就是延安。

欧战全面爆发后,苏联一直担心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在有了确认日军南进的情报后,安全而大胆地将几十万大军从远东调往西线。

从1939到抗战胜利,袁殊从未出过事,这无疑与他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活动分不开。

当然,这期间完成的情报工作可谓不胜枚举:及时向党中央提供日伪政府内部的人事变动;日军在苏南的部署与清剿农村行动:建立通往根据地的秘密交通路线;营救被俘的中国人,包括袁殊亲自营救的鲁迅之妻许广平,掩护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进入根据地;由于信息及时,李煜的部队很快跳出了日伪之间的“藩篱”。......

后来,袁殊担任了青香政工组组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青香专员、伪保安司令等一系列伪职。,他的情报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

1945年初,袁殊辞去了伪教育局长的职务,只留下了上海参议院的头衔。“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后,袁殊被任命为忠烈救世军新特种大队第五纵队司令员兼军系直属第三站站长,并被授予中将军衔。

直到第二年,也就是1946年初,国民党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区,我勃然大怒。于是,“抗战有功的袁殊”立马变成了“* *汉奸”,军方对袁殊发出通缉令,并派人到苏州抄家。

“十月十日”协议后,袁殊带着军队向北撤退。华东组织部长曾山同志亲自找袁殊谈话,考虑到各种关系,要求袁殊暂时改名,改姓,于是改名为“曾大斋”。后被任命为华东局联络部第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定为旅级。

1949年,袁殊赴京,调到李克农的情报部门,研究日美动向。

每次潘汉年去北京开会,两人都会碰面。最后一次,在1955,袁殊去北京饭店见潘汉年。潘痛心地说:“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中外同行也一样。”潘汉年事件后没几天,袁殊就被抓了,判了12,1967到期了,是“文革”。他又被拘留了8年,1975到期后,仍被送到另一个劳改农场“就业”。他不知道妻子端木1968因为受到恐吓,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未遂,之后离家出走,下落不明。

潘案1982平反后,也被宣布“无罪”。1987 165438+10月26日,袁殊逝世,享年7 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