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张有成曾经救过毛泽东。建国后写信说没酒喝了,毛主席暖心安慰他。

1951九月,韶山的一个小木匠成了家,迎来了一位贵客:毛泽东的堂弟毛玉菊。

张家来找毛玉举,只是为了告诉他一个消息:

准备跟我去北京见主席!

在北京见主席?张有成反复向毛玉菊求证,才愿意相信自己是对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韶山人想到北京看一看,到天安门广场照一张相,到故宫走一走。为此,很多村民要求毛玉菊给主席写信,希望主席同意。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毛泽东基本上拒绝了这样的请求。对此,村民可以理解,国家着急,主席本人节俭,不能用国家的钱招待村民。

张有成自然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建国后,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去北京。欣喜之余,张有成还不忘问毛玉菊这次去了多少人。毛玉菊的回答是:三个,包括张有成。

另外两个是谁?

第一个当然是“带头”毛玉菊的父亲。尽管这位老人已经70岁了,但他仍然精力充沛。建国以来,他成了村里的大忙人。韶山冲的村民有事要带给主席,基本上是通过他的信。村里的每个人都尊敬他。他是毛泽东的表弟和启蒙老师。他应该学识渊博,有威望,有声望。他是村里最有资格去北京的人。

第二个是清,他是的堂弟。当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经常和他的母亲文一起回他的祖母家,在那里他和几个堂兄弟的关系非常好。如今,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已经殉难多年,文家的堂弟是他的至亲之一。因此,带表妹青来京是人之常情。

知道了这些,大家自然就明白张有成为什么会惊讶他能去北京了。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木匠。他既不姓毛,也不姓文,与主席没有血缘关系。

想了想,张有成觉得他能去北京的原因应该只有一个:主席还记得20多年前的那件小事吗?对此,张有成并不确定。

几天后,张有成带着毛玉菊出发了。在他离开之前,他翻遍了所有的东西,找到了一套衣服。去首都看看天安门广场。穿干净衣服!你不能全身都是木屑。

9月23日下午,三人终于抵达北京。初秋的北京已经是春寒料峭,三个人的心里却暖洋洋的。他们一下火车,就被带进了中南海。

一见到他们,毛泽东微笑着握手,张有成是最后一个。毛泽东似乎看出了他的紧张。他伸出手和他握手,道:

有成哥,二十多年过去了,没想到我们还会见面。谢谢你。那一次,要不是你大胆冷静掩护我,我差点丢了小命!

听到主席这样说,张有成确认自己一直记得多年前的“小事”。主席这么一说,身边的工作人员才知道,这次来的三个韶山人中,有一个其实是主席的救命恩人。为什么以前没听说过?

张有成比毛泽东大一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们曾经年轻。当时张有成结婚,住在韶山通往湘乡的山麓,而毛泽东住在上五常,两家离得很近。张友家一直是木匠,而毛泽东家是农民。

那时,比他小的毛泽东总是称张有为“张思哥哥”。他们经常一起放牛、砍柴、玩耍,形影不离。直到1910毛泽东去湘乡县读书,他们才分开。从此,张有成很少听到哥哥的消息,只知道他在外面搞革命,成了长沙的大人物。作为一个小木匠,他对这些国家大事不太了解。

张四合在困境中又见到了毛泽东。那段时间,毛泽东一直在韶山地区开展农民运动。他劝说各地的村民不要再听天由命,要站起来反抗。当局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革命者,于是派枪手在韶山追捕他。

毛泽东知道韶山不再安全,所以他一路来到湘乡。快要被敌人追上的时候,正好路过张四哥家。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跑了进去。他相信,在这个关键时候,即使多年不联系,张四哥也不会身败名裂。

看到略显尴尬的毛泽东,张四哥没想到,和哥们儿在这种情况下又见面了,两人连寒暄几句的时间都没有。他一言不发,把毛泽东藏在他的木匠棚里。

海军陆战队很快就找到了张家。接下来,张四哥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毛泽东的四个字来形容“大胆而冷静”!

士兵们粗鲁地用枪指着他,问道:“你见过一个穿蓝色长袍、戴西式头的人吗?”张四哥不假思索地说:“对,他是从山上跑到湘乡的。”

因为张四哥这话说得很肯定,陆战队员基本都信了。在他们看来,一个普通的农村木匠,是不敢对着他们的枪口撒谎的,除非家里人走投无路。但像往常一样,他们问:“你为什么不抓住他?”

知道敌人相信了他,张有成无辜地说:“一个老师,我为什么要抓他?”。这句话实际上是基于毛泽东的着装。他穿成那样被人认为是老师是完全正常的。临时能想到这一点,张四哥真聪明!

眼看就要抓到人了,结果还是晚了一步。敌人气愤地说:“他不是老师,是制作人!”张四哥装作很惊讶的样子说:“我额头上没写。我怎么知道他是制片人?”。敌人听了他的描述,只能骂他一顿,愤然离去。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段对话会有什么感受?有没有感觉我军一个训练有素的地下党在谍战剧里对付敌人?但这确实是张有成拿着长枪与敌人的对话。毛泽东把这段话背了20多年,所以他会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如果四哥不够大胆,不够冷静,他就会死。

那些年的烽火岁月,有多少人选择了麻木的活着。这些人中有些是学者。他们秉承“不听窗外事,只看圣贤书”的原则。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生存。在这些人中,也有普通的庄稼人,他们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哲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平静的生活。

在这些观点看来,张四哥的行为其实是在找麻烦。但在张四哥眼里,他只是帮了曾经的小哥哥。和这些麻木的人比起来,他的心更温暖一点。虽然他当时想不到,自己这次的帮助,这个美好的思想,对风雨飘摇中的中国意味着什么。

海军陆战队离开后,张有成没有让毛泽东走。他还做了两件令人钦佩的事情:

第一件事,他翻遍了所有的口袋,掏出几块大洋,全部给了毛哥做盘缠。关于钱是三块还是五块,史料说法不一。毕竟过了太多年,张四哥也记不清自己了。他只知道他当时把钱洗干净了。钱给了之后,他不想让他哥哥还钱。

第二件事,他找了个轿子,对外人说里面有个医生,然后就让人抬出去了。此举再次为我们“上演”了谍战剧中的情节。

这两件事,每一件都是他对哥哥的好感,他为哥哥想好了一切。中国有句古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听起来有点俗气和现实,但往往是事实。张有成在与毛泽东相遇的短短时间里,完美地诠释了“朋友”这个词的含义。

20多年过去了,张四哥再也没见过毛哥,但毕竟在韶山生活过,彼此也有所了解。每次听说毛哥带着一大群兵在外面打鬼,都在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还好那一年他没有灰心!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毛泽东为什么邀请张有成来京了。毛泽东是一个报恩的人。2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个救命恩人。

与大家握手后,毛泽东邀请大家吃饭,这是一个家庭聚餐。虽然菜不多,但毛泽东用心做了湖南人爱吃的所有辣椒菜。席间,毛泽东还把两个女儿叫到身边,让她们叫张有成“叔叔”。

这一次,张有成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在这一个多月里,他看了国庆阅兵,看了天安门广场,逛了北京城。他也看到了他应该看到的世界。这些经历成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在此期间,忙碌的毛泽东总是喜欢在他有空的时候和他聊天。

你为什么爱找他?因为毛泽东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张四哥的性格一点都没变,说话就像对陆战队员说“我额头上没写,我怎么知道他是* * *制作人?”。张四哥不是书生,说不出什么漂亮的话。他总是有话直说,毫不含糊。张四哥是个手艺人,不喜欢白说白做。

毛泽东从他嘴里,总能听到自己想听的真话。毛泽东想知道现在的农村有什么不同,什么比以前更糟糕。

一个多月后,张有成将离开北京。毛泽东为他准备了几样贴心的礼物:

一件羊毛大衣,一双皮鞋和一个手提箱。

如果你仔细分析毛泽东给朋友送礼物的习惯,你会发现他是很讲究的。例如,当他感谢他的老师,如、罗等人时,他总是送一本自己的诗集,这是知识分子之间的礼物。这些送给张有成的礼物显然更实用。毛泽东非常清楚这些东西很适合他。

礼物送到后,毛泽东还特意给张四合送了一份“特殊任务”,他告诉他:

你应该一年给我写几次信,除了家庭,村庄,开心和生气的事情,什么都不写。

所谓“不写别的”,其实就是在告诉张四哥不要讲吹牛拍马之类的东西,毫无意义。毛泽东想知道的是农村的实际情况。他想听事实和真相。

临走前,毛泽东还不忘和大家合影,于是有了下面这张珍贵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毛泽东晚年最喜欢的照片之一。是在汉和堂拍的。照片中从左至右依次是张有成、毛玉菊老师、和堂弟青。

从这张照片来看,毛玉菊和青年龄相对较大,而是最高的。最左边的张有成,腰杆笔直,乍一看是个憨厚的人。很难相信他能在枪手面前说出如此美丽的“谎言”。

回村后,张四哥成了毛泽东的“代理人”。他年轻的时候没能和哥哥一起出去打仗,心里很遗憾。没想到老人还能做点“地下工作”,这是大事。张四哥哥对这个“特殊任务”很有心得。他到处收集周围村庄的情况,他写下所有的想法、困惑、困难和抱怨。然后详细的给在北京的哥哥写信,让他知道大家的真实想法。

毛泽东相信张四合,所以每次看这些信,他都认真对待,并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农村的情况。除了一封信,是张四哥在1952初夏写的。这是一封投诉信,信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没有足够的食物,所以我没有酒给你的四哥!

给主席写一封信,抱怨没有酒喝。恐怕只有张四哥能想到吧!

张四哥平时没有什么大的爱好,不讲究温饱,生活上也从不要求哥哥照顾自己。至于让哥哥介绍工作,他想都没想。这也是毛泽东欣赏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一个不会偏袒他的兄弟。这是非常罕见的。毕竟建国两年多以来,他处理了太多寻求工作和照顾的信件。

但四哥有个最大的爱好:有空的时候,总喜欢喝两杯。

农村喝的都是自家米酿的酒,本来就不值钱。四哥平时酒喝够了。喝完酒,你永远不会错过生意。偏偏这两年,韶山等农村缺粮缺猪。于是在这封信中,张四哥如实反映了这一情况后,和弟弟毛开了一个玩笑。他说为了节约粮食,乡政府不再让大家酿酒,他也很久没喝酒了,快急死了!

这是张有成和毛泽东谈话的方式。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有“撒娇”的嫌疑,但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对方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毛哥说想听“开心的事,生气的事”。一个“老酒鬼”喝不了酒,是他最大的烦恼。这说明当时粮食问题确实影响了大家的生活。

对于张四哥这一次的“撒娇”,毛泽东回复了这样一封信:

这封信的写作时间是1952年7月7日。签名:毛泽东。

都说文如其人,其实信如其人,最能体现写信人的本性。最近在梳理毛泽东的信件时,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写这些信的人是一个对生活非常严肃,很少放松的人。

毛泽东的写信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针对国家大事,比如写给各部门同志的公函,往往用词细致精确。

第二种是写给过去的朋友和亲戚的。这种信往往是回信。送的人一般都是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但又不想自私。所以这种信虽然在言语上很客气,但在内容上总是相当无奈的拒绝。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这种无奈。

第三类是写给英烈家属的。在这类信件中,毛泽东总是在遣词造句中对收信人表示极大的敬意,基本上同意了他们的合理要求,但一想到英烈的牺牲,字里行间总有一种伤感。

但回复张四哥的信,不在这三种情况。在这个回复中,作者发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仔细分析,这条短信的内容其实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当然是重点,也就是信的前半部分。毛泽东关心粮食短缺和养猪问题,希望事情能有所好转。写这部分的时候,他还是一如既往的认真。

第二部分是对张四哥的暖心安慰。毛泽东不太喜欢喝酒,这一点周总理很清楚。建国后,他们一起参加一些外交活动时,周总理总爱拦着他喝酒。但他理解张四哥爱喝酒,就劝他放宽心,并告诉他们秋收后解禁。这大概是对张四哥“撒娇”最好的回复了。在这部分文字中,毛泽东实际上放下了主席的身侧,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安慰他的哥哥。这种难得的放松,在主席的信中是罕见的

这封信文字简短,不像其他信那样讲究用词,但那种浓浓的人情味是最打动人的。四哥收到这个回复后,自然得到了安慰。正如毛泽东所说,不久,谷物产量增加了,他又能酿造一点酒了。

不幸的是,今年秋天没多久,张有成就病逝了。从此,毛泽东每月的来信中,再也没有来自四哥的喜怒哀乐。当时,毛泽东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直到8月1953,他收到张有成亲戚的来信,才知道四哥已经去世。

张家之所以直到半年多后才想到写信告诉董事长这个消息,是因为他们一直不知道董事长在和张有成沟通,自然也不知道董事长一直在关心他。

低调是张四哥的一贯风格。

这就像他冒着20多年的风险拯救了毛泽东一样。如果不是建国后毛泽东邀请他来京,韶山还真没多少人知道这件事。从北京回到韶山后,他一直保持低调,从未自称“主席的救星”。他为主席收集了有关这个村庄的信息,但从来没有展示过。在他看来,都是顺手做的,与名利无关。

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给张家发去了慰问信,内容如下:

我对你哥哥的去世深表哀悼。

在这封慰问信中,毛泽东称张四哥为“兄弟”,可见你保重。

现在很多人说起毛泽东的救命恩人,总会说“韶山有个小木匠,曾经凭借一时的机智救了主席。”。言下之意,这个小木匠有幸遇到这样的事,成为主席的救命恩人,从此被世人铭记。这种“一时机智”的理论,我不敢苟同。

张四哥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木匠,但他的机智绝对不仅仅体现在他那天面对枪手的“顿悟”上。从给他身后的毛泽东钱作为路费,让毛泽东扮成医生安全离开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同时,从他后来在韶山的举止,以及他用抱怨没酒喝来回应韶山的粮食问题来看,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一个冷静而明智的人,在他拯救毛泽东的时候,决不是一时的“顿悟”。可以说,张四哥是一个真正鲜活的人。在那个烽火年代,有多少人明明有大本事,却逃避了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浑浑噩噩的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像张四哥这样的普通人,远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活得很开心!活得明明白白!在这一点上,他值得毛泽东惦记他20多年的恩情。

这一期是毛泽东书信的第9期。希望大家通过梳理他给张四哥回的这封信,对这份情谊有更深的了解。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说明了他们的情和义。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和张有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