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学校简介。
苏州大学,原名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创建于1900),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大学学科体系的大学,开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融汇了中西文化的优秀。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第一所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的大学,第一所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的大学,第一所创办期刊的大学。
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苏州大学文理学院、苏南文教学院、江南大学数理学部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1982年,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随后,苏州蚕业学院(1995)、苏州丝绸职业技术学院(1997)、苏州医学院(2000)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璀璨群星到民国时期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文脉的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式发展到再创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修天地之义,修古今之法”的校训,坚持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崇尚自由、开放、包容,追求卓越,坚持博学,止于至善,致力于培养“自由精神、卓越能力、独立人格、社会责任”的模范公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50余万人,其中不乏徐德、、费孝通、雷洁琼、、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倪正日傲(Y)、郑丕江、杨铁科、(金庸):谭、陈子渊、俞、宋达等精英栋梁和名人。
苏州大学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30个学院(系),全日制本科生27734人,硕士生13871人,博士生4202人,留学生3271人。学校现拥有132个本科专业,5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专业硕士点,28个一级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一级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0个,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9个。
截至目前,学校化学、物理、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14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与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
学校目前拥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65438。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国家公共服务平台。
1国家大学科技园、1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3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5531人,专任教师3241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8人,发达国家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8人,“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万
现有国家级人才230余人,其中“万人计划”拔尖青年人才3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一支强大、合理、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已经形成。
苏州大学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德育为根本,以培养具有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性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
积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国家试点院校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
学校成立了三个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中,书院定位为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文科教育,紫青书院致力于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试验场。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优秀网络开放课程10门,在全国高校中排名11。
2019年,学校被授予1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苏大学的学生每年都获得200多项国家级奖项,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种比赛中获奖。2018,某硕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论文。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战略,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47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艺术项目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重大研究专项立项数居全国首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居全省第一;
东吴智库入选“中国核心智库”和“中国高校智库百强”,近五年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在全国自然科学领域排名第23位。2019年,东吴智库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科技)和青年科学奖65438。
批准国家重点R&D计划重点专项4项、10项目、1国防重大项目;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400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2684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24位。学校在自然指数综合排名中,全球大学排名第49位,全国大学排名11。
19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中国高校中排名第五;2001年授权知识产权1085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508项,国际专利19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转让许可知识产权176项。截至2020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有702项专利转让注册并生效,在中国高校中排名第十。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度提升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来自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00多名国际学生。
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0成功建立中国第一所海外高校苏州大学。
学校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岗位和文化名片:2018,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成立,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50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40多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100000多种,中外文数据库82个。
学校主办《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与法学版》三种期刊,以及《代数文集》、《现代丝绸科技》、《中国血液流变学》、《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
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五年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级文献转载编辑,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高校学报前十。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18年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 (2018)综合评价报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均被评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与评价中心出版的CSSCI来源期刊和扩展来源期刊目录(2019 2020),《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苏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心态、全球化的视野,秉承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的理念,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区位条件,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技术研发、高水平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