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足智多谋。除了北伐太弱打不赢,他指挥的每一场战役都赢了。他曾经打败过司马懿、曹操、周瑜、梦露等人。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外交天才,但不一定是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更不是“百战百胜”的军事家。很多人不明白《三国演义》和历史的区别——《三国演义》是小说,很多东西都是虚构的,不能当作历史,不加区别地吸收。
诸葛亮本人并不具备指挥三军夺取天下的条件。他是杰出的政治家,但不一定是杰出的战略家。在这一点上,本来是有定论的。陈寿说得很清楚——诸葛亮的特点是“治戎长,韬光养晦;管理人的工作比战略更好。”换句话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担心他的军事才能。军事人才中,治军优于用兵。所以,让他治理国家,绝对一流;让他管理军队,没有问题。但说他策划巧妙,奇袭,并不是他的强项。
这本来是一个现实的评价,后人却成了争议。反对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反思?据《诸葛亮传》记载,司马懿曾在参观诸葛亮的军营时赞叹说“天下有天才”。其实司马懿佩服的是诸葛亮的治军才能。对于他的用兵,还有另外一个评价。这个评价在晋书里有记载?在《宣帝纪》中,原文是“明志而无机,多谋而少决,精兵而无权。”这个翻译就是:诸葛亮,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不知小机,计划很多却缺乏决策,喜欢用兵却不知道如何改变局面。这就好比说他有野心但没有才华,不是打仗的料。所以司马懿说,诸葛亮虽然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但灭之指日可待(虽然他早已落入我画中,必破)。正如很多历史学家所说,这里无需赘述。
2.诸葛亮不是道士,也不懂五行八卦,更不是女巫。所谓“精通道术”和“长发借东风”,其实都是对诸葛武侯形象的诋毁,聪明人应该区分清楚。
借东风真是可笑。诸葛亮“沐浴斋戒,穿道袍献足”,上神坛拜风,简直就是一招,完全是污蔑诸葛亮!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貌似诸葛睿智近妖”。这里说的“妖”不是妖,也不是妖,而是“妖”,即巫师或神人。
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不仅不是“妖”,还是“帅哥”。陈寿上表说他“长八尺,气色好极了”。汉代的八尺相当于现在的五尺五寸,也就是一米八十四。诸葛亮出山时二十六岁。二十六岁,身高一米八四,“长得很棒”,你可以想想是什么形象。至少,不能是道袍加大胡子的脸。羽扇是黑色丝巾大概是事实,因为这是当时的时尚,也不是诸葛亮的专利。所谓“羽扇黑带巾,谈笑间被逼消”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就算有“借东风”这种事,也应该是周瑜“借”(民间传说周瑜借东风),不然杜牧怎么说“东风不与,铜雀台深锁二乔”?
3.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至少从晋代开始,就是很多人追求的对象,可谓魅力四射,粉丝满满。当时有一位郭冲先生,大概是诸葛亮的死忠粉。他觉得大家对诸葛亮的崇拜还不够,所以“五事藏于世”,第三件事是虚计。这五样东西都是裴松之给三国做注疏时拒绝的。反驳空城计划的证据是:诸葛亮出兵阳平时,司马懿住在荆州,驻扎在万杰城,所以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他从哪里得到的空城计划?
所以,空城计不靠谱。其他的,比如烧新田,草船借箭,也是无中生有。有火的希望;但那火是刘备放的(先主设下伏兵,一烧就追,被伏兵破了)。我没听说什么诸葛亮的事。还有火烧赤壁,不过是周瑜部将黄盖的主意和贡献,诸葛亮什么也没做。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的联盟。他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战略,并付诸实践。其实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不一定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成就有争议,他的军事才能也没有后世传说的那么神秘。历史学家苗岳曾在《三国志选注》序言中指出:“当时诸葛亮南征难免被夸大。比如孟获的七逃七纵,都是不合理的,所谓‘南方人永不回头’也是不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说的那么冒险。是郭嘉爱冒险。诸葛亮的特点,无论是史家的评论,还是他的自我评论,都是“谨小慎微”。陈寿说他是“长时间管荣,短时间运筹帷幄,管百姓的工作比当将军好”,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评价。换句话说,诸葛亮是萧何,而不是张亮和韩信。
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联合了萧何、张亮、韩信,不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能预知未来。任何一个按照他的“锦囊妙计”行事的人,都将所向披靡,所向披靡。刘备集团的将领,如关羽、张飞、赵,就像是他手里的牵线木偶,懂的执行,不懂的执行。这当然不是真的,也让战争成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