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介绍了罗贯中。
罗贯中铜像。
施耐庵去世时,罗贯中正在撰写通俗的《三国演义》,所以他处理了大师施耐庵的遗作《水浒传》。完成作品后,罗贯中已是60多岁的老人。他去福建建阳出书,罗贯中的作品没有出版。除了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和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作品还有《隋唐演义》、《唐五史演义》、《三穗降妖传》等。但是,通俗的《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作品中成就最大的。从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最终统一,罗贯中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罗贯中的史料并没有明确表明他死于哪一年。估计1385到1388都不会有罗贯中的消息。而且罗贯中的祖籍一开始是有争议的,但后来发现罗贯中的族谱在山西太原,于是学者确认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罗贯中在各地留下了大量注脚,但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却很少。所以要继续努力挖掘罗贯中。
罗贯中,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名为基业,字为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赵太祖的龙虎会还有其他的已经失传了。元代中期,社会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南宋都城杭州成为人口密集、商业发达的城市。很多北方知识分子,如关汉卿、郑光祖等,都搬到了杭州一代。这些人被称为南迁作家,罗贯中就是其中之一。
罗贯中雕像
罗贯中7岁在山西太原进私塾,14岁母亲去世,只好跟随父亲到苏杭经商。但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于是在父亲的同意下,罗贯中到慈溪跟随赵宝凤学习。罗贯中散落在湖海中的人们,寄托着他们浪迹天涯、浪迹天涯的愿望。公元1356年,元朝末年,世界各地发生多次农民起义。罗贯中告别赵宝凤,来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家门口,打算大显身手。但张士诚后来因为弟弟被元朝俘虏,最终接受了这个提议。但张士诚后来又称王,拒绝接受幕僚的建议。罗贯中还带着刘良、卢渊等人离开了张士诚。
离开张士诚后,罗贯中不再做官,而是专心写作。他想回到山西老家。但由于父亲去世多年,继母改嫁,罗贯中再次回到杭州。完成《三国演义》时,罗贯中已经50多岁了。写作时期,罗贯中有自己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因此,这是一个写作的成熟期,罗贯中先后写了几部小说。
罗贯中是哪里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罗贯中的故乡自然成为后人参观的对象。早年以前,罗贯中是哪里人,有五种答案,分别是杭州、庐陵、中原、太原、东源。早期人们关注的是杭州,太原,东源。后来在1996年,人们在山西太原祁县万和村发现了罗贯中的遗骨,并在这里发现了罗贯中的家族地图。经过五年的调查,考古学家证明万和村是罗贯中的故乡。
罗贯中雕像
人们之所以认为罗贯中是杭州人,是因为罗贯中老师赵宝凤的《赵宝凤文集》中罗贯中的所有师承名单上,罗贯中晚年几乎都生活在苏杭,但以其活动地来认定其籍贯并不准确,罗贯中是杭州人的说法也不成立。董源的理论是,通俗的《三国演义》是在蒋大器四处奔走筹款后出版的,最后才在民间流行起来。这是一份原稿,得自董源这一代,所以不能确定作者是不是董源。据说《太原》是明代剧作家贾的《鬼书》的续篇。贾说,他和罗贯中都是杂剧作家,所以志趣相投。然而,罗贯中和贾的年龄相差甚远。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杭州相遇后,终生未曾谋面。贾说罗贯中是太原人,贾自己是淄博人。
尽管人们对罗贯中的出生地仍有疑问,但自2000年以来,大多数人已经认可了罗贯中的祖籍。但是现在山西太原和山东东平都自称是罗贯中的故乡,而且在推动上山的事情上做的比较成功。
虽然罗贯中史书中关于罗贯中的故事很少,但是民间流传着几个关于罗贯中的故事。今天讲的是罗贯中机智追回失银的故事。罗贯中的父亲是商人,所以在他的镇上开了一家当铺。大家都知道典当行是怎么盈利的吧?就是赚差价,或者把没有兑换的物品高价卖出去。罗贯中的典当行当时是副业,店铺由另一个人管理。
罗贯中纪念馆的罗贯中雕像
有一天,有人拿了一个玉镯当钱。玉镯很精致,来人一开口,是120元。当时店老板没看到,就500块卖了。后来经过检查,发现是被骗了。这只手镯不值钱,所以店主应该对损失负责。可是罗贯中的父亲老实,舍不得。当两个人都没有选择的时候,罗贯中告诉他的父亲,他有一个办法来制造那个。第二天,罗贯中的父亲和老板把镇上的人都召集起来,给他们看他们收了一个价值50两的无价之宝。许多人听说这是无价之宝,都来看这件宝物的外观。
罗贯中与那些著名的藏家勾结,每一个拿过他手里玉镯的名人都连连称好,所以看的人越来越多。罗贯中拿着镯子在众人面前展览,结果在交给掌柜的时候不小心把玉镯掉了。无价之宝被撕成碎片,大家都很后悔。没过多久小镇就传开了。第二天,一个人拿了50两去赎回玉镯。当时,当铺老板如果拿不出当物,就要付给当铺老板两倍的价钱。男人得意的时候,老板原封不动的拿出了手镯。50两白银被成功追回,是罗贯中的主意。
罗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关中,从1330年到1400年。罗贯中是张惠体小说的鼻祖。之前有人在网上讨论罗贯中的文化水平。有人以为他7岁读书,14岁丧母后随父去苏杭经商。过了一段时间,去慈溪跟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凤学习,65,438+0356年去了张士诚。后来对张士诚失望,打算回老家,却在苏州遇到了施耐庵,从此相守。
据估计,罗贯中7岁到14在私塾读书,是目前初中生的水平,但即使跟随赵宝凤之后,也成了自学成才,所以真实的文化水平无法估计。但是我们需要明白,古代人的文化水平是不能和现代人相比的,因为在古代,14岁甚至12岁才学会富裕的人更多,他们的经历和现代人是不一样的。虽然《三国演义》是清代毛宗岗父子主编的通俗版本,但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是有史料依据的,作品体现了民间作家的才华和经验,所以罗贯中的文化水平比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要高。
罗贯中的史料实在太少了。现在很多人还在讨论罗贯中的真实身份,因为历史上很多人都和罗贯中有巧合。比如,有人认为施耐庵是罗贯中,但也有人说施耐庵只是罗贯中的师父。但是,我们只能猜测这两个人已经死了几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