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言文题


1. 初中19篇古文题

欲穷千里目, 。

(王之涣《登鹳雀楼》) 2.千里之行, 。(《老子》六十四章) 3.羌笛何须怨杨柳, 。

(王之涣《凉州词》) 4. ,其意常在沛公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 5.祸患常积于忽微, 。

(欧阳修《伶官传序》) 6.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7.愚人千虑, 。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 9.谁言寸草心, 。

(孟郊《游子吟》) 10.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 ,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 12.但使龙城飞将在, 。(王昌龄《出塞》) 13.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求历史先秦,秦汉时期的题目~~~

一、选择题 1.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是( ) A石器时代 B.史前时代 C.氏族公社 D.早期智人 2.以下不属于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智人阶段的遗址的是( ) A.北京人 B.马坝人 C.长阳人 D.丁村人 3.以下不属于中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的是( ) A.山顶洞人 B.柳江人 C.河套人 D.大荔人 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堪称中华文明的两大摇篮,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据所学知识回答4~6题: 4.以下文化遗存不属于黄河流域的是( )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 5.以下文化遗存不属于长江流域的是( A.良渚文化 B.马家窑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青莲岗文化 6.河姆渡文化最具特色的是( ) A.玉器 B.磨制骨器 C.人工取火 D.干栏式建筑 7.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的发明是当时手工韭的巨大成就,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了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达到为人所用的目的 A.陶器 B石器 C.玉器 D.弓箭 8 20世纪20年代初,以( )为旗帜的疑古思潮兴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反思 A.古史辩 B.回向三代 C.近代科学 D大同小康 9.以下关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婚姻形态相应转变 C财产继承制度改变 D.这一转变是由经济关系变化引起的 10.在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中,相传( )品尝百草,救民疾苦,发明了原始医药;“耕而作陶”,发明了原始制陶业;教人耕种,出现原始农业和原始文化 A.黄帝 B.伏羲 C.炎帝 D.唐尧 ?2? 11.《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1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或评价是( ) ①世袭成为一种札制②奴隶制度确立③原始社会终结④是历史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为研究我国5000多年前的建筑史及其宗教意义,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数据的文化遗址是 ( ) A.屈家岭文化 B.良渚文化 C.红山文化 D半坡文化 二、名词解释 1.北京人 2.山顶洞人 3.良渚文化 4.仰韶文化 5.氏族公社 6.禅让 7.河姆渡文化 8.红山文化 答案解析 1.B解析此题在于考查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选项A,人类以石器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

选项B,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是史前时代,为正确答案。选项C,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生产数据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相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

选项D,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学称之为早期智人阶段。 2.A解析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学称之为早期智人阶段。

选项A,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不属于这个范围。其它三个遗址皆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是早期智人阶段。

3.D解析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学称之为晚期智人阶段。选项D,大荔人属于早期智人阶段,不属于这个范围。

4.C解析C项红山文化主要发现于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不在黄河流域之列。 5.B解析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

6.D解析河姆渡文化最具特色的是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另外应注意在遗址中发现水井遗迹,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 7.A解析选项A,发明陶器符合题意。

陶器的发明在当时意义重大,当时发明陶器与过定居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使用,有的还画上了各种图案与纹饰,还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引起吏学界关注。 8.A解析从清朝末期起,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顾颉刚先生挺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开创“古史辩”派。

9 D 10.C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于远古传说中的人物的记忆。炎帝,姜姓。

因以火德王,敌称炙帝。教人耕种,制定历日,又被尊称为神农氏。

佚羲作八卦,教氏结网捕鱼、打猎。黄帝,号轩辕氏,图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考生一定要仔细地分清各个人物的主要事迹,这样才不容易失分。 11.D解析本题首先旨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的基本功,即考生要概括出哪个年代是人工 ?3? 取火的年代,这是回答本题的前提,然后再对照选项即可得知选项D符合题意,应选。

12.A解析这句话出自孔子的《礼记》礼运篇,说的是;现在的道义已经不再施行了,天下成为家天下,各自亲近自己的亲人.各自抚养自己的子女,食物物资归自己所有,贵族的世袭制成为社会规范。其意思就是:在当时社会,世袭制已经取代禅让制成为一种礼制,氏族制瓦解,私有制出现,原始社会终结,奴隶制度确立,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这是历史的进步。

13.C 一、选择题 l夏启取得了对有扈氏的胜利,意味着夏王朝稳定了政权,站稳了脚跟的战役是( ) A.鸣条之战 B.甘之战 C.牧野之战 D泓之战 二里头文化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4题: 2.二里头文化以及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是几年来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二里头文化。

3. 文言文题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现将《桃花源诗》转录如下: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

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

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

“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

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

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

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

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

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

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

4. 先秦时候的文言文和清朝的文言文在语法上有不同吗

这个现象确实真实存在,但不能一概而论。

比较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比如聊斋里的《狼》,确实比很多先秦时候的文言文还难懂。原因主要是文言文说到底也是一种文字,文字就是用来记录语言的。

如果古人打算创造一种文字来记录他们日常说的话,那古人一定创造出来的文字和语法一定和他们的日常说话是一致的,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就不符合他们创造文字的目的。也就是说,实际上至少在先秦时期,文言文就是人们日常说的大白话。

比如论语,就是孔子的弟子们回忆老师生前说过哪些话就记录下来,相当于《孔子日常讲话记录》。所以那时候的文言文只有某些词汇用法我们不熟悉,有些词语变化不大的甚至不用翻译。

但是秦汉以后,随着口语的日益演变,语言和文字逐渐偏离且越来越大,到了清代就完全变成了两回事。清代的口语和我们现在很接近了,但文言文需要特别学习,受到封建文化压制,思想的禁锢以及科举八股文的登峰造极,导致出现了很多迂腐文人故意把文言文写的极其难懂不说人话。

特意选那些极其冷僻的词汇显示学问,比如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就是个例子,卖弄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这种人如果写文言文能通俗易懂吗?简单的说,先秦文言文就是当时的口语,没有必要刻意的写成书面语。后世文言文在口语文字相分离的情况下,是为了写书面语而写文言文,清代某些人就更是走到极端,这就是某些清代文言文极其难懂不说人话的原因。

手打的答案,满意请采纳,谢谢。

5. 高一语文必修四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犟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6. “从篇章结构谈谈先秦散文和唐宋古文间的关系

我看到这道题脑子里蹦出来的是:先秦两汉时期就较为繁荣,但文学和经史哲学尚未分家,极少有纯文学的散文。唐宋古文之于先秦散文是文体的回归。经历了骈文盛行,唐宋古文从经史和哲学中分离出来,由应用性向文学性转变。唐宋时期散文进一步摆脱了声律的束缚,打破了许多人为的框架,一种更为贴近生活,更能适应时代进步和语言发展的新文体——古文应运而生了。散文就从经史哲学的附席一变而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作家们可以用其自由地、无拘无束地模山范水,抒情写意。

o(╯﹏╰)o 说实话我也想知道答案的说……如果你找到答案的话也告诉我一下吧 谢谢了

7. “三上”文章文言文的答案

原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③语④僚属⑤,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⑥,上厕则阅小辞⑦。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⑧,闻于远近,亦笃学⑨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⑩尔。

注释

(1)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西洛:西京洛阳。

(3)尝:曾经。

(4)语:告诉。

(5)僚属:官府的辅助官。

(6)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

(7)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8)琅然:声音清脆。

(9)笃学:十分好学。

(10)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1)经史:经书和史书。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3)因:于是。

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

感悟

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勤奋,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8. 列举文言文阅读文章及答案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蔽林间窥之 (偷看 ) (2)稍出近之 ( 渐渐 )

(3)以为且噬己也( 咬

) (4)益习其声 (逐渐或更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虎)益习其声,又近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4分)

虎见之——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

5.写出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2分)

庞然大物,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虎大骇 (受到惊吓 ) (2)觉无异能者(本领 )

(3)驴不胜怒(禁得住 ) (4)计之曰 (盘算 )

7.用现代汉语写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2分)

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驴)放在山脚下。

8.读了课文,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的词语。(2分)

一鸣,一蹄。

9.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2分)

不设统一答案,例:(1)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2)“驴一鸣”,虎“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3)“近之”、“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4)“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写出虎干脆利落,得意满足的心态。

10.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4分)

寓意(1)不设统一答案。例:(1)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谈: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2)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谈,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3)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必须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有自己的见解。(4分,每处2分。)

本文标签: 桃花 文化 文言 古文 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