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中没有身份证以及计算机是怎么核查真实户籍人口数的?


自古人口户籍都是头等大事,在古代做好一名皇帝并非易事,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掌控土地以及人口籍贯,古代不像如今的互联网全国统一查询户籍人口,在有效缺乏工具与系统的前提下,那古代在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帮助下,到底又是如何统计人口的呢,接下来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隋朝已经开始初试人口户籍统计,采用核查的方式乃“赋税”

据悉,隋朝已经开始以人头为核算起点统计户口,承袭了北朝的经济制度,以人头和土地的相结合,发动赋税的征收以及徭役、兵役的户为单位实行人口统计。

要知道赋税额是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确切的有个户口数,有了户籍数后,才能核算,但这项也不准确,存在偷税、漏税、人口数统计失误问题。

自南北朝建立后,朝纲政府掌握的户籍数其实与实际的数量并不符合,隐漏极其严重,而当时最大原因莫过于战乱原因,让很多家庭的报备就仅限丈夫,不报妻子,而有些家庭还虚报年龄,要嘛报老,要嘛报小,原因还是战乱因素,这样才能避开丁男年龄段。

而在当时的南北战乱时期,市井很多游手好闲之辈,为什么会这么多,归根结底就是为了逃避赋税,也就是户口数统计,所以在那个年代,统计人口数是相当麻烦且漏洞极多。

在古代,你只要被统计了真实户口,那么也有会有一个类似当今“身份证”的物件,这个物件即代表你是个有身份的人,而不是那些逃税没能统计户口的黑户,这个物件称之为符牌与传信,前者符牌侧重于证明身份,后者传信侧重于准入通行之用。

从功能上来看可以得出综合结论“符牌+传信=身份证”。

符牌最早并非用于象征身份的户籍之用,而是用于兵权、君权之用,《史记·五帝》所记载的“轩辕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里的符这一字就是指兵符。

而传信的由来渊源于人口流动频繁,古代为了人口流动传信也是应运而出,古代只要是身份合法的人过关津、宿驿站、乘驿站皆要出示传信凭证,就如同当今坐火车、住酒店一样要出示身份证。

传信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韩非子·说林上》记载:“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欧夷子皮负传而从。”陈奇酞注:“传,信也,以增帛为之,出入关合信。”两段解读的意为传信即身份证、介绍信的“两相堪合”。

真正开始有效统计真实人口的方法是隋文帝颁布的“大索貌阅”

当时隋文帝为了解决统计真实户口数,在开皇三年还推出了检括户口的运动,叫“大索貌阅”,这项运动任务下放至基层官员,并由其承担责任,只要发现其负责的范围内户口统计不实均被发配至远方,可以想象还是挺严重。

后续因为隋文帝的“大索貌阅”,杨坚父子在搭配“本贯应举之制”成功的为古代户口管理建立了完善制度,也是后来户籍人口越发真实越发完善的由来。

而在历史上还有个因为真实户口引发的相关题外话,那就是刘邦之所以由弱变强,最终消灭项羽等各路诸侯,关键因素就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民情,知道哪户口多与少,强弱之处,最终知天下厄塞,具得秦图书也。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