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你会在哪里创业?成立后有哪些困难,如何面对?

LZ讲了65438-09年中国60年代的工商业情况。

这就不得不说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商人——士绅商人阶层。

因为给清朝统治者造成巨大痛苦的鸦片战争,是由封建王朝一直忽视的对外贸易引起的,对外贸易被夸大,与国家的存亡挂钩,迫使人们重新评价商业的作用。自65438+60年代以来,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何启、胡立元等人一直在倡导新的社会价值观。他们有点夸张地认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仅仅发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有另一种战争,即“商战”。郑在其代表作《盛世危言》中发出了“商战”的号召。从此,中国的工商业者第一次带着“富国”的理想公开走进历史,第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绅商阶层出现在一向重农抑商的中国。

从本质上说,士绅和商人是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的结合体。其社会基础非常广泛,包括那些在从事工商业之前就有名利的人,以及那些在成为官僚之前就有商人或买办身份的人。前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孙家鼐(咸丰,1859)、陆润庠(同治甲子,1864)、张謇(光绪甲子,1894)。这些在传统社会中获得最高科举的士子,一直被视为“廉价的工作”。后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胡雪岩、盛宣怀等人。胡雪岩原是有银行的商人,后来因帮助官军镇压太平军而获官职,被称为“红顶商人”。盛宣怀的事业更加轰轰烈烈。他帮助李鸿章、张之洞“辅佐”洋务,影响力遍布车轮。

航运、电力、纺织、冶炼和银行业务,后来又被授予邮政部门的尚书等高级职称。这个阶层在其形成过程中,有着无限的过渡形态,也是官员,也是商人。政商双居,既是这个阶层的最大特点,也是他们与传统商人的最大区别。纯民间资本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发展空间。在洋务运动的前十年,李鸿章基本禁止私人资本介入。直到19的70年代,官办企业因为腐败猖獗,亏损严重,资金难以为继,才开始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出现。

这种模式最后的结果是商人出钱,官僚腐败,企业效益极差。商人最终抛弃这种形式,于是出现了“官商合作”的形式。洋务派的另一个巨头张之洞,自始至终都排斥私人资本。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191)。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大大削弱,一些官办或合资企业要么萎缩,要么转向商业企业。在这一时期,绝大多数新成立的企业都是商业性的。因为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不能操纵经济,不能随意破坏经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我们知道,18-19世纪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一统专制帝国。它的国体不仅在政治治理结构上完全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而且彻底废除了清初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封建制度,如册封吴三桂等人为王,有利于分权制的发展。当时,由于清廷的高压统治,中国在政治上实行高度垄断的中央集权,在文化上实行只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义思想,在经济上实行官农工商顺序的重农抑商、排斥科技的自然经济政策。

满清就是用这种落后的国家制度统治中国的。会在西方工业革命和代议制政治兴起的时代自然成长为世界强国吗?我绝对敢说,即使按照某些当代中国人在一部歌颂康熙皇帝的电视剧中所写的一句歌词,让康熙皇帝继续统治中国,尽管这个国家曾经在一个停滞不前的世界中走在世界的前面,受到第一次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推崇,但如果他不跟上西方的步伐,拒绝对专制王朝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清朝仍然会是世界上最落后的没落帝国。

对此,只要看看晚清政府进行的洋务运动中发生了什么,自然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西方汉学家和中国主流史学家看来,晚清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经济史和国家体制改革的彻底失败。这个富国强兵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现在看来很简单:清朝的洋务运动是在政治、法制和国家意识形态无法根本改变的约束下进行的;这场运动是建立在满清王朝的政治垄断,缺乏司法独立,保护私企的基础上的。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反,它完全模仿西方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坚持官办、官商合资或政府监管商办的体制,并在此基础和前提上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完全无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平市场的基本规律。

洋务运动本身的悖论,体现在政府垄断行业与其他新兴行业的利益冲突,与其作为独立第三方发挥仲裁作用的地位格格不入,即晚清政府既是国家经济活动的裁判者,又是市场中的利益主体,总是利用其裁判权短视地在市场中追求其经济利益,而不顾企业制度和市场秩序是否会混乱。晚清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民营企业争夺资源,刻意压制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相对于清朝的洋务运动,起步较晚,但效果远大于后者。在明治维新运动中,日本不仅没有放弃国家宪法中的天皇实权,还规定人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且在国家基本制度上“完全西化”,全面模仿英国、德国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当时的日本政府基本不办国有企业,除了少数国民不知道什么是企业的样板工厂。因此,明治时代的日本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而不自私自利的第三方仲裁功能,从而使国内的民营企业得以蓬勃发展。此外,日本在改革时期模仿西方公司法和专利法,鼓励国民创造发明,简化国民创业审批手续,降低国民创业门槛,使民营企业拥有宽松的创业环境,可以利用剩余权利保护和促进西方专利的利益。因此,从明治维新时代开始,各种西方先进技术在日本被广泛引进、发展和扎根。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仅以李鸿章的招商局(1872)、开平矿务局(1877)、上海机织布局(1878)为例。对于这些晚清最著名的企业,我们很难想象在官商联合、官商监督的运行机制中,没有一个在制度层面上严格定义的概念。比如李鸿章作为朝廷的高官和企业的老板,利用股份公司向私人企业筹集资本,任命有捐赠官衔或半官职的人担任经理,很像今天政府中有控股权或控制权的企业任命各级官员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这类企业最大的问题是,老板既是制定游戏规则的政府官员,又是参与游戏的主要成员。他的双重身份造成的利益冲突,使得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不可能建立公平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秩序,民营企业也不可能自然发展。总之,这些晚清官商合办或官商监管的企业,具有官僚主义的一切弊端,如裙带关系、官员滥用资金、贪污腐败等,但效率却不如现代私企。

但实事求是地说,晚清崩溃前的官办商业企业,在清廷制定的经济制度规范下,比建国后的许多国有企业更像现代企业。尤其是清末,政府在一次次沉重打击下策划宪政改革后,于21904年6月颁布《商人通则》9条、《公司商法》130条,于1905年颁布《公司登记法》,于1906年通过《破产法》、《专利法》,终于使近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步入正轨。比如1904-1908国内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注册成立的公司多达272家。无奈,清末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良好发展趋势,最终被清廷拖延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所积累的社会矛盾和随后的民初国家动乱所引发的革命打断。

另一方面,清末洋务运动的特点不仅是官方垄断大工业,而且官商勾结,从一开始就排斥民营企业,使得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宽松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空间。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晚清商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与政府搞好关系,得到各级官员的保护,其中胡雪岩发迹的故事是最典型的例子。

呵呵,我就是喜欢看& gt

19世纪后期,官商结合的胡雪岩依靠政府和军队,开办了阜康钱庄——应该算是中国早期的商业银行,钱庄的生意非常红火。随后,靠着银行赚的钱,他开始涉足贸易领域,从事军火和机械的进出口生意;后来公司征用土地,收购了很多民间药物和药方,招聘了一大批名医,向医药行业扩张。胡庆余堂成长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中药连锁公司;最后,公司非常看好被外资垄断的丝绸行业,通过高价收购在上海建立了丝绸厂,几乎垄断了市场。胡雪岩的“投资公司”几乎垄断了金融、医药、贸易、丝绸等行业,显然是一家“有成长欲望”的公司,但阜康银行并没有像花旗银行那样成长起来。

胡(1823 ~ 1885)本名顺观,字雪雁,湖里村人。小时候家里穷,靠帮人放牛为生。我呆了一会儿。我被推荐到杭州一位姓于的那里当学徒,得到了老板的赏识。我被任命为经纪人。咸丰十年(1860),临死前接受了钱庄的馈赠。他开了一家富康钱庄,与官场上的人结交,成了杭城的大商人。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打杭,永光从沪、甬购买并运送军火、粮食,援助清军。左任浙江巡抚,任命为总经理,主持全省钱粮军饷,阜康银行因此获利颇丰。京内外官皆以阜康为外库,存库不计。他还帮助左创业,主持上海矿务局,掌管福建般的政局。他买外国机器和军火,请外国技术人员,从中拿了不少回扣。他还操纵江浙商人,专门出口丝绸和茶叶,操纵市场,垄断金融。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的分店有20多家,遍布全国。资金2000多万两,土地1万亩。因其辅佐左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黄马褂,是典型的官商。同治十三年,胡庆余堂薛稷国药成立,光绪二年(1876),在杭州涌金门购买土地10亩建橡胶厂。胡记药号,以某熟药局为基础,聘请浙江名医搜集古方,总结经验,精选丸散、胶露油酒等方剂400余首,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当时战乱频繁,疫病流行,“胡氏脾温丹”、“诸葛散”、“八宝红领丹”等药物十分畅销。此后,胡亲笔题写了“千万不要作弊”的牌匾,告诉员工“医药行业事关生命,尤其不要作弊”、“采购服务真实,修理服务精细”。所用药材直接从产地采购,并设置鹿苑。胡庆余堂已成为我国中成药综合制剂的大型国药号,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促进了我国医药的发展。光绪八年(1882),永光在沪开办丝厂,耗资2000万两白银,高价征集国内新丝数百万吨,企图垄断丝绸贸易,触怒外商,联合拒买中国丝绸。因为海关发货在外人手里,所以不能直接发货。第二年夏天,被迫低价出售,亏损10000000,家里资产去了一半,周转不灵,消息到处传开。全国各地的官僚争夺存款,组织勒索。11月,当地企业倒闭,房产被变卖,胡庆堂其余部分易手,宣告破产。接着,清廷下令革职查办,严查罪名。光绪十一年十一月,永光罢黜妃嫔和仆从,病逝。

史料证明,胡雪岩之所以能从银行家变成大亨,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聪明和算计,以及他偶然成功的机会。谁给他的机会?那是被他善待的王有龄吗?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王有龄确实通过走上最高层拓宽了他的仕途,但他只是一个县长和州首府。后来当了浙江巡抚才一年,就被太平军吊死在杭州。请问一个小小的地方官怎么养活一代富商?显然,写小说太玄乎了。是左文祥和左唐宗给了他这个机会。一位在反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从未失败的爱国将领。左给了胡雪岩四次发财的机会:一是负责组建军的资金积累和开支,在军火上发了财;二是请他帮忙建马尾造船厂,靠引进技术设备发了财;三是奉命设立上海轮换局,办理西征军务所需物资军械,发了转运财;第四,邀请他们引进外资支持新疆所需先进武器的回收,在吸引外资上大赚一笔。因此,没有左,就没有胡雪岩。

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工业革命只是时间问题。胡雪岩没有错过这个问题,但为了维持江南农村养蚕家庭的生计,他不想改弦更张,也不想屈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他一手积累生丝,垄断巨器,企图迫使外商高价收购。但是,胡雪岩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对方的实力。外商拒绝购买胡雪岩积存的丝绸,迫使胡雪岩低价出售,导致破产。

胡雪岩是怎么堕落的?仅仅用蒸汽机是不可能说清楚的。严格来说,胡雪岩之所以落马,被没收,是因为他引进外资时,向朝廷谎报利率,走了回水;但真正的原因是他逐步完成了从买办、官僚资本家到民族资本家的转变,对洋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予了有力的反击。为了反抗外商对中国蚕农的剥削,他花了很多钱,从宝桑园开始,把丝全部买下来,然后再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外商,让外商感到很为难。胡雪岩的所作所为甚至让当时的伦敦市场产生了波动。对洋人的仇恨,加上李鸿章与左的斗争,自然使李鸿章提出了“左必先败”的密令,使胡雪岩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胡雪岩最早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多元化:贸易(生丝、粮食、茶叶、军火)、地产、金融(典当行、钱庄)、实业(药房——胡庆余堂)。很多企业家推崇胡雪岩,是因为他能在短短30年内建立起这样一个商业帝国,什么都赚钱,是成功多元化的典范。相比之下,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晋商、徽商,无论生意做得多大,也只是在一两个行业取得了成功,比如晋商开银行,徽商做贸易流通。

胡雪岩能从“一个银行家到中国最大的官商”的商业传奇,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成功意味着权利的“寻租”,官商勾结,官商融合。

清末,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活动的萌芽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寻租活动也随之产生。胡雪岩清楚地意识到,钱来自资源,而最大的资源配置是官僚集团。所以,要想富,先要“官商勾结”,再要“官商融合”。于是他“勾结”的官员都是掌握当地最大资源配置的决策者,包括控制东南的何桂清(两江总督的官至)和(浙江总督的官至),后来成为朝野当权的左的心腹。胡雪岩真正的腾飞是为了获得一个与左见面的机会,而他带来的礼物是十万两白银“奉军”。那么他的“寻租租金”最终为他赢得了多少实实在在的利润呢?由于胡雪岩在新疆平叛期间未能付款,左委托胡雪岩在上海为他筹集外国资金和购买军械。胡办理了6笔交易,共计贷款1700万和200万,累计利息达800万和200万。仅此一项,他个人就净赚了200万两白银左右。在现实的商业社会中,很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仅仅是因为受到了某个领导的招呼,一转手就得到一些稀缺资源(土地、汽车、香烟、原始股),从而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能不真正佩服胡雪岩吗?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去看胡雪岩的产业构成,贸易(生丝、粮食、茶叶、军火)、地产、金融(典当行、钱庄)等哪些产业不是依靠政府背后的权利和资源的支持(甚至垄断)发展起来的?无论胡雪岩的商业帝国有多强大,其核心都取决于一个人——胡雪岩。更确切地说,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官僚集团对胡雪岩的信任和相互利用。因此,一旦联结这种关系的核心链条丢失(左之死),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就会崩溃。事实上,胡雪岩的商业集团中并不存在多元化,但当权利资本和商业资本结合起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就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