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祖大寿为什么投降清朝后就消失了?

祖大寿,辽东人,吴三桂之叔,明末清初重要军事将领。跟随袁崇焕参加了宁远保卫战、宁晋胜利等多次重大战役。他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为明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被诬陷杀害后,祖大寿13守宁远、锦州大凌河,成为明朝对抗清军的中流砥柱。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在大凌河城被皇太极率领的皇军包围。他在这个城市呆了三个月。当军队没有食物,人们互相残杀时,他投降了。后来以锦州内政为名逃回老家,率军守住宁晋防线10年,终于在锦州失陷时再次投降。皇太极放弃过去,任命他为汉军黄旗统帅。

为什么祖太祖一再接受他的投降?

自1623年(天启三年)袁崇焕在宁远建城以来,祖大寿跟随他,在宁远保卫战中取得两次胜利。1629年(崇祯二年)农历十月,后金军队从蓟门方向绕过宁晋防线,战至北京脚下。当时明军主力驻扎在山海关外。袁崇焕急忙带着祖大寿去救北京。正是在北京,祖大寿见证了忠于国家的袁崇焕被冤枉入狱。

最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全家流放三千里。作为与袁崇焕关系密切的将军,他对袁崇焕的经历最有体会。祖大寿是将军出身。他怎么会为这样一个朝廷,这样一个脾气暴躁的皇帝,这样一个肮脏无能的大臣而死呢?他之所以坚守宁晋防线10年,是一个边防将领的责任和热血。

皇太极之所以愿意接受两次投降,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天下之志。

袁崇焕第一次投降时在北京被冤杀。祖大寿实际上成了清军在四百里关宁保安线的最大障碍,也是数万关宁骑兵的统帅。皇太极和他斗了10多年。他知道自己的军事作战能力无法与孔有德等人相比。同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皇太极也很佩服对手的忠诚,希望能为己所用。

第二次攻占松山后,锦州等地的军队又相继攻克。接下来要克服的障碍是屡遭挫折的宁远和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山海关。驻守宁远和山海关的将领是祖大寿的侄子、辽东巡抚吴三桂。虽然祖大寿只是给侄子写了几封委婉的信劝他投降,没有用,但是他还是走了,这对祖大寿来说很好,预留了招降吴三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