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中学历史

到了三年(1569),高州巡抚吴更名为南岳书院,与中国的书院改革相一致。

万历四十年(1612),知府曹知予重修郡学,扩大规模,将南岳书院改名为璧山书院。康熙四十八年(1709),高州知府吴克将碧山书院改名为文赋书院。

康熙四十八年(1709),高州知府吴克(江南徽州人)重修文赋书院。

雍正八年(1730),高州知府张兆丰(浙江分水人)为书院增设讲堂、书亭,周围增设书店。

乾隆十九年(1754),巡王道,验旧物品,捐火,重修学房,然后无法维持的15书院(高明、蓬莱、茅山、泗水、靳东、公基、墨池、璧山、高耸、盘江、三支、安乐、神田)。

嘉庆五、八年(1800-1803),知府翻修文赋书院,改名为高雯书院。

道光三年(1823),学生、举人林昭堂(广东吴川人),殿试第一名。

咸丰二年(1852),义麟(字云烟,满州黄征旗人,举人出身)进驻高州,拨款重建高雯书院。

咸丰五年(1855),新沂县魏亮(字恩焕,顺天举人,进士)重修书院内堂、厅堂、门户。

咸丰六年(1856),高州城水患严重。学院的大部分建筑都被洪水淹没了。

咸丰十年(1860),陈兰彬、杨仪倡导重建高雯书院。

同治六年(1867),巡道卢新元(浙江贵安人)捐银三百两,原筹备局捐二十万两给书院。两项,共计* * * 559990文,交茂名县利息,年息59900文。他还把柳树宫捐的367两银子拨给书院,交给茂名郡利息,年息3627两。

同治十二年(1873),高州知府伊泽克向书院捐银500两,交给茂名郡利息,年息500两。

同治十三年(1874),高州知府娄真(浙江人,进士出身)结束对唐延勋等官司的审理,罚款五十万品。楼珍把罚款转给书院,交给茂名县收利息。利息是每年5万便士。

光绪十五年(1889),书院协办人翁同龢为书院题写匾额,上书“尊事业,尊乐群”。题对联说:“学有所基,修坚时为圣贤大量事业,学者从源头到后方,对人对事都大有文章”;为内堂题匾,上书“高唐”。对联是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所写。

光绪二十四年(1898),高雷廉巡行叶大维,提倡治学,奖励书生之风,任校门联络员。他说,“观山美,学海助温岚”。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将官学改为学堂,于是书院名称被废止。

光绪二十九年(1903),高磊连巡捕吴用及市井君子蒋、周廷迈、梁宗举、、李松年等。筹建学校,将高雯书院改造成高军中学,逐渐向现代高等学府靠近。

光绪三十一年(1905),高军中学于15年3月正式开学。这是清末“废科举兴学”运动中较早出现的一种新学制。

宣彤三年(1911),地方政府奉命将高军中学更名为高州市政府中学。那一年,林云昌、熊英、谭惠泉、周莹等高磊地区的先进青年在高军中学就读。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他们创办了先进组织“高鑫同志社”、“口才社”,购买和阅读《人民日报》、《革命军》等进步刊物,组织会员阅读,定期演讲,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前夕,学生周莹变卖家产准备革命活动,全力协助林云长、谭惠泉、梁玄成等人在高州组织民军,建立起义总指挥部。辛亥革命爆发后,高军中学的学生领导高磊人民揭竿而起,响应武昌起义。民国四年(1915),学生张站出来,反对陈献碧校长以全校名义用电劝袁世凯当皇帝。

民国五年(1916),校长林奉命将高州官立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

民国八年(1919),决定以“精诚所爱,勤俭持家”为校训。6月1日,省高州中学、茂名县中学、省高州农校校友会(学生会)代表在高州城南高雪楼召开会议,并做出决议:1 .向全国发电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2.学校举行罢工示威来唤醒民众。第三,组织街头演讲队和商旅检查队,向群众宣传救国的道理,号召提倡国货,抵制日货。6月2日,全县100多所中小学示威游行。游行队伍从庙坡出发,经过主街(中山路)到大岭驿(新安街)出到城北的关帝楼,然后转到城郊街。他们高举五色旗,举着“取消二十一条”、“把青岛还给我”、“外争民族权利,内惩汉奸”的长标语牌,高呼“拒绝签和约”、“打倒汉奸”的口号。所到之处,观众如潮。当天,学生讲学队走上街头,发放《高州学术报告致同胞》,并到处演讲,向群众宣传。学生商旅稽查队走上街头查封“敌货”。从向辉商店运进来的大量日货“亮火柴”被放在文明门前的空地上焚烧。

民国十四年(1925),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高州,高州中学等校学生会联合起来,恢复五四时期的学生会,通电抗日,举行示威游行,组成全国外交支援协会,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民国十五年(1926),欧任校长时,于2006年7月奉命将广东省高州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第九中学,体现了“省立”性质。5月,学校牵头成立了* * * *团委。

民国二十年(1931),高州中学生在抗日救国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国义勇军。自备军械制服,雇车家龙为军,早晚操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月,学校经省教育厅935号令,更名为广东省第九中学,为广东省高州中学。解放后,经省教育厅批准,后更名为广东高州中学,沿用至今。700多年来,虽然随着朝代的更替,学校的名称一直在变,但她的办学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仅“文革”期间就有十年。

民国二十五年(1936),高中毕业去中山大学的有8名,秦湘大学10多名,其他大专院校10多名。初中毕业后,28名学生升入我们高中,7名学生入读高州农业学校和茂名师范学校。

民国二十六年(1937),高州中学进步师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自发组织起来,自觉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学生抗日救亡活动空前高涨。4班学生廖改龙、杨有德、8班学生余荣忠等于暑假组织学生留校进行抗日宣传。在农村的宣传持续了10天。秋天,大一新生一入学,就组织进步学生,成立“星期六抗日救国宣传队”。整个层级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20-50人,在县城东南西北中部五个区进行宣传。同时还组织了“抗日救亡剧社”、“新书合作社”等进步团体。在* * *生产党组织没有具体领导的情况下,主动根据革命报刊介绍的* * *生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工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周瑞腾、梁巨汉等10余名学生到广州购买100余册马列主义书籍,在高州市“城西阅览室”成立真理读书会,定期学习讨论,宣传马列主义的真理。在校园里组织一个大型读书会。廖改江、杨有德、杨林西(杨毅)、卓、程、、刘淑香(女)、余荣忠、李淑珠(女)等9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9月,* * *高州中学分校成立(这是* * *高州中学的第一个分校)。

民国二十八年(1939),高州市遭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学校被迫迁至城东镇头岭,搭建棚子上课。高州中学的许多学生加入学生大军。专员办举办学生抗战智力竞赛,高州中学《战时家庭》(区玉仔老师执导)获话剧表演二等奖。

民国二十九年(1940),为躲避日军空袭,高州中学奉命迁至唐璜乡花双村、大坡洞村(今高州水库库区),借用土地庙、李佳庙等四处地方作为学生宿舍,并新建了部分瓦房和葵蓬栅作为单身教师的办公室、教室和宿舍。条件很艰苦。

民国三十年(1941),那一年,学校聘请了在高州基督教会工作的美国人裴XX(当时全校师生都尊称她为裴小姐)为英语课老师。高州市首次聘请外籍教师。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广州培正中学、广雅中学、港文化中学、新会县民族中学、谢赫中学数十名学生转入高州中学。

民国三十七年(1948),地下党员黄攀光招募苏朝兴、蒋攀茂(蒋超)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是高州中学的第一批新团员。

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校师生捐资修建“童音堂”,纪念梁童音校长主持学校10周年。165438+10月2日,高州市解放。陈赓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传说是陈赓部队的朱同志领兵入城。茂名县委书记龙,茂名县副县长梁昌东,周、熊(均为高州中学校友)带队迎接,并陪同部队首长进入县政府大门。人群站在街道两旁欢迎。锣鼓喧天,鞭炮震地。高州中学师生在南桥头外和神龙周围列队欢迎解放军进城。第三天,茂名县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三位副县长都是高州中学的校友,学校的师生无限开心和自豪。高州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广东高州中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高州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期间,该校进步学生先后创办“新高基社”、“口才社”,秘密阅读进步书刊,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些人在辛亥革命前夕加入了同盟会,投身于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

早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校毕业生黄平民、朱野驰投身革命,加入中国* * *产党。后分别担任中* * *南路特委书记、特委委员,成为当时广东南路著名的革命家,于1928壮烈牺牲。

当时的国民党党员梁华生、邓龙光,原本是该校的学生,后来却参了军,参加过东征、北伐,战斗在革命战线。

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该校廖改龙、杨有德、杨林西(杨毅)、卓、程、、刘淑香(女)、余荣忠、李淑珠(女)等9名毕业生,于1938年7月有组织地赴延安参加革命,为高州中学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该校学生在全县掀起了全面的抗日救国运动。9月1939至6月1949,解放。学校一直有* * *支部,人们称赞高州中学是“高州青年的革命摇篮”、“高州学生运动的根据地”。1950,广东省教育厅将高州中学命名为广东省高州中学。

65438至0953,高州中学校友、教育部副部长林以副部长名义向该校调拨数学、科学、化学、生物全套教学仪器。

1951年和1957年,县人民政府拨款新建砖木结构标准教学楼五一楼和五四楼两栋。1954,西苑府、蓝田府划拨给高州中学,改善办学条件。

1956广东省高考状元有两个,分别是数学和政治。

从65438到0957,重点大学录取人数和升学率仅次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位列广东省第二。

1957寒假,全体教师到湛江市参加整风反右斗争,反右斗争扩大化。鲁世峰、梁振宇等五人被错划为右派,1976后才平反。

从65438年到0958年,国家颁布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县政府将河北岭南镇的十余亩土地和东风坡的几十亩荒地划拨给高州中学兴办农场,农场收获的蔬菜供应学生食堂。

1958年底至1959年底,高州中学与县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合并,组成高州县第一中学,后更名为高州中学。1959下半年,高州中学解散,恢复建制。

1960年秋,广东省教育厅直接分配两名师范学院优秀毕业生到高州中学担任教师。

1960年县政府拨款建设钢筋混凝土蓝天楼,1963年五四大楼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64年建设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楼,1965年建设钢筋混凝土结构西苑楼。县教工宿舍(现30套教工宿舍)、儒校宿舍(现中山路南侧教工宿舍)、李云学校宿舍(现中山路北侧教工宿舍)及四所学校(现新建学生食堂及一、二、三学生宿舍)已划拨给高州中学。

文革从1966开始,学生停课闹革命,出去了,学校领导和很多老师被批判,学校陷入瘫痪状态。从校长到教师,30多人被诬告为间谍组织,副校长秦被迫自杀。1968秋季66,67,68届高中生毕业。全体老师去南塘公社参加全县中学教师班队大扫除班。1969县革委会责令高州中学解散。65438到0978,高州中学重新开学,获得新生。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办学规模和质量迈上了新台阶。

1978-1989,达到省重点中学水平。从规模上看,初中每年4个班,高中每年4个班,基本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规模,质量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广东高考三大状元相继涌现。

从65438到0989,应届毕业生升学线率达到87.9%,高州中学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1987年,杨和杨秋喜两位美籍华裔姐妹捐款120000元设立杨氏奖学基金。后由校友、港侨蒋捐资25万元设立蒋奖学金基金,校友、美籍华人徐国树设立奖学金,校友、北大沈淑萍教授学生沈淑萍设立奖学金。

1995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一流学校。

1998 65438+2月,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2年,这所高中搬到了城南的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