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历史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翻山(今武进郑陆东)避皇位;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的徐汐祭了季札,封他在鄢陵。
鄢陵城位于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常州历史上最早的名称。
鄢陵是第一个城市,然后县,其名称一直使用了345年。
打桩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延陵改为毗陵。
从三国志吴嘉和三年(234)的县治到典农一校尉的派驻,再到西晋大康二年(281)的设县,皮岭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了506年。其间虽在王莽执政时有所更改,但前后不过14年,东汉建武元年又称为打桩。
毗陵是一个曾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鄢陵、毗陵、济阳(江阴)、无锡的县,是江南大县。
因打桩而得名的江南大哨——打桩哨就坐落在这里。
金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岳(司马岳)之讳,将毗陵改为金陵,金陵之名沿用290余年。
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绅纷纷南迁,占据大片区域,设立侨治郡县。武进县一度有兰陵县、兰陵县,金陵县有宫铃县、东关县、古牧县,先后被废,直至南朝末年。
常州
文帝三年(583年)废郡,郡归国家统一。
明成祖九年(589),在常熟县设常州,后将常熟县割为苏州,再将常州迁至金陵,常州之名由此开始。此后虽更名为毗陵、金陵、长春、常州,但时间很短,常州这一名称被郡县使用了近1400年。
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常州被提升为中国十大城市之一。
清雍正四年(1726),武进另设阳湖,无锡另设金匮,宜兴另设荆溪河,原江阴、靖江共管八郡,故称“中吴应辅,八城皆名”。
吴金
金太康二年(281),曲阿(丹阳)及丹徒东部,设武进县。
后来朝代有时弃分,改称兰陵、永定,合并为屈、金陵,析阳虎。
1912,中华民国成立,常州府废除,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市区曾叫武进市,沿边叫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市区和农村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
65438年至0953年,常州为省会城市。
1958年8月,镇江区更名为常州区,区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
原省直管的常州、镇江划归常州地区领导。
1959年9月,常州地区更名为镇江地区,地区由常州迁至镇江市。
1962,常州改为省辖市。
1983年3月,原镇江地区撤销,所辖武进、金坛、溧阳三县纳入常州市管辖。
1995年8月1990、1993、165438+10月、65438+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设立武进市、金坛市、溧阳市,仍属常州市管辖。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行政区划,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重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武进市
5000多年前,人类在武进定居繁衍。
盐城和四墩出土的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武进已形成原始村落。
春秋战国时期武进叫鄢陵城,是吴国季札、秦国鄢陵郡、汉的毗陵郡、皮潭郡,晋太康二年(281)的毗陵郡、丹徒、曲阿以东的武进郡的封地,永嘉五年(311)更名。
此后金陵、武进两县改名。
清雍正四年(1726),武进、阳湖两县分立,辛亥革命胜利后的民国元年(1912),并入武进县。
1949年4月23日,解放日军区,分离武进县,建立常州市,武进与常州同城。
1953至1956,属浈江区管辖。
1958年8月,浈江区更名为常州区,武进县调回常州区。
1960年,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
1962,常州改为省辖市。
常州市领导的武进县划归镇江机构领导。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武进归常州市管辖。
1993 7月18武进县* *居民由常州市区迁入湖塘镇。
1995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武进撤县设市。
2002年4月,武进撤市设区,成为规划建设中的常州特大城市南翼。
武进北部乡镇从6月1992 165438+10月开始纳入常州高新区,直到2002年4月武进正式拆分为常州武进区和常州新北区。
寻求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