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

皇家收藏四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官方修订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据《文锦阁集》记载,此书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文房四宝”的名称起源于初唐。唐初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四叠,称为“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宝”。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籍分类的主要方法,基本涵盖了所有古籍,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论,主张将儒家著作集齐供人借用。这一理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皖籍学者朱军提出编纂《永乐大典》的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随后他下令用“各省所收,武英堂各官所刻”的书来编纂佚书,称为《四库全书》。这样,《永乐大典》的编纂就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庞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是藏书。藏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历时七年。清廷为了表彰入册者,还制定了授书、诵经、登记姓名等办法。:“奖书”,即入书500种以上者,赠书一本《古今图书集成》;阅读超过100种书籍的人将获得一本《裴云纹赋》。“题字”,即凡入书100种以上者,择一本纯正醇厚之书,乾隆皇帝题写简末以示宠信。“登记”是指在摘要中注明收藏者或图书收藏者的姓名。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藏书工作进展顺利,藏书12237册,其中江苏籍4808册,居各省之首。浙江有4600本,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如马玉、包世功、范和王等也入了许多书。第二步,整理书籍。《四库全书》原版的来源有四:一是故宫藏书;二是清廷官员的图书编撰;第三,各地藏书;第四,从《永乐大典》中辑佚的书籍。司馆官对上述图书提出了具体的抄录、刻制和保存意见。该抄的书才算合格作品,可以抄进《四库全书》。应该刻的书,被认为是最好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要抄成《四库全书》,还要单独刻成册,广为流传。应该保留的书籍被认为是不合格的作品,不能抄入《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目录中只有它们的名字,它们被列入目录。此类著作有6793种,93551卷,是《四库全书》收录数量的近两倍。对于应该抄刻的作品,要比较同一本书和不同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书作为底本。一本书一旦被定义为四库基础版,就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飞标和眉毛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局官员纠正错别字、写初步意见的笔记。这种注释常附在卷内,交编辑审阅。如果得到编审的认可,可以用笔触修改原文,否则不予修改。然后提交给主编进行三审。经过分析,主编可以不同意编辑的审核意见,而采纳分社负责人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提交朝廷。第三步,抄写手稿。文案一开始来自推荐,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有行贿受贿等弊端,就改成了考试方式。具体方法是:需要增加文案时,先发通知,报名者报名后,当场写几行字,看字迹是否正确,择优录取。考试方式虽然优于推荐方式,但也有一些不便之处。所以最后改成了从农村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中选,试卷上写字连的那个被录用了。这样,已经选择了3826人进行抄写,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33万字,五年1.8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定为一等;抄1.65万字者,定为二等。按品级分别授予州童、州判官、县丞、主簿四个官职。如发现字体不整洁,记大过一次,罚款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奖惩分明,《四库全书》的复制工作进展顺利。每天有600人从事抄写,至少可以抄写60万字。第四步,修改。这是最后一个关键工序。为了保证修订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规定错字如为原创,则免录;如果原文正确,确实是转录造成的错误,每一个错误记录一次;如能找出原错误,请签名改正,每处记功一次。在每一卷之后,都列出了审校的头衔,以明确他们的职责。分校的一本书,经过复试,两次通过,由校长阅批,最后装饰赠送。分校、重校、校长各司其职,确实对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临摹完成,并完成了装帧。然后又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复制了第二、第三、第四本书,存放在文远馆、文水馆、文远馆、金文馆。这就是所谓的“北四亭”。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抄了三份,分别存放在江南文宗阁、文慧阁、温岚阁的藏品中。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每本《四库全书》装订36300册,6752封。七馆的书都有印章,如馆藏首朱的印章,卷尾朱的印章。

《四库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按内容分类,包括4个部分,44个纲,66个属。经学部包括易经、书、诗、礼、春秋、孝、五经、四书、乐、小学等10类,其中礼分为周礼、礼、三礼、通礼、杂礼六类,小学分为训诂、杂礼。史部包括正史、编年史、杂史、其他史、诏书奏折、传记、史籍、实录、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15大类,其中诏书奏折又分为诏书和奏折。地理分10属,即宫疏、通志、都郡、河流、边防、山川、史迹、杂记、游记、外记;官类分为2属,即官制和官谏;政治类书籍分为6属,分别是总制、礼制、国家规划、军政、法规、考试;目录类别分为经典和金石学两大类。细分包括儒家、军事家、法家、农民、医生、天文算法、算术、艺术、音乐记录、杂书、小说家、佛教徒、道教徒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分为推部和舒舒两个属,算术分为数学、占侯和舒舒。目录分为三个属:器皿、食谱、植物、鸟类、动物、昆虫和鱼类;杂类分为杂学、杂考、杂论、杂篇、杂编、杂编六属;小说家类分为杂作、奇闻、猥琐语三属;该集包括《楚辞》、《别集》、《宗集》、《诗评》、《词曲》五大类,其中词曲又分属于《分词集》、《词选》、《花刺》、《词谱与韵》、《南北曲》五大类。以上类别除了张辉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基本包括了社会上流行的各类书籍。就作者而言,包括了女人、和尚、道士、太监、士兵、皇帝、洋人的作品。

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之处:一是重视儒家著作,将其放在突出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书之首,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鄙视科技作品。认为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是“异端之最”,可以“师其术,禁其学而传之”。除了少数农民、医生、天文算法收藏的科技著作外,一般的科技著作不包括在内。第三,不接受戏剧作品和章回小说。第四,书中的文字可能会被删节或改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是禁征结合的过程,也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10多年的图书改版过程中,共禁书3100余种,150000余册。《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补。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纂了《四库全书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五英店居延版丛书》等。这些书可以算是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提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全书473种,19931卷。对开本的大小和装订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 * *抄了两本书:一本放在宫内御花园藻厅,一本放在圆明园东墙外的长春园潍坊书店。《四库全书》200卷目录是《四库全书》收录和保存的图书总目录。目录前有“例”,经史子集四部前有总序,大类前有小序。每本书下都有作者介绍、内容概述、版本源流等考证文本。由于这些考据词是纪昀、戴震、、邵等著名学者所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删节版。它没有列出目录书,只列出了《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每本书的摘要也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百卷,是《四库全书》官本的对应本,每本书校勘句的记载和编纂都要刻本,对修订古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五英典聚珍版系列”是用木活字印刷的。包括138种应刻在《四库全书》中的书籍。印了四种系列后,主持人金鉴认为木制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于是改为印刷出版。金简牍把木活字的印刷工艺写成了一本书《武英皇宫珍藏》,收入《四库全书》,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被译成德文和英文,流传于世界各地。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第一,稳定的社会环境。写书时期,康乾全盛时期,世间万物,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官坐案前,已是10年,故无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关注。从《四库全书》的酝酿到完成,乾隆李鸿始终参与其中,并由他精心策划。从藏书、选册、抄书、校书,乾隆李鸿一一提问,亲自整理。第三,强大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统计,清廷全部收下。第四,严密的组织体系。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位是社长和副社长,多由郡王、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担任。他们负责宰相馆内的一切事务,下设编译部、图书编辑部和制造监督部。编辑部负责所有图书的校对和分配,同时作为图书编辑部的分校;书法处负责全书的编纂整理;监督部负责武英堂书籍的印刷、印制、装订、整理等工作。文房四宝一共有360名库官,除了因故被免职、物理除名、转岗的。第五,破格招聘人才。四库全书馆是一座人才宝库,集中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聘用的,如邵、、周永年、戴震、等人。博物馆门前,不仅不是院士,戴震、杨昌林等人甚至不是学者,只是举人。人才的聚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库全书》编纂至今已有200多年。《四库全书》的发行量如何?七书中,文远馆、文宗馆、文慧馆已全部消失,传世的只有文远馆、金文馆、文水馆、温岚馆。文远馆现藏台湾省,金文馆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水馆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温岚馆最初在战争中受损,但后来被复制并基本完成,现在在浙江图书馆。如何评价《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的编纂存在删节挖改内容等错误,但总体来说,应该是成功大于错误的。首先,它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古代文化的总结。

《四库全书》的编纂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200多年来,战争结束后,如果没有《四库全书》这种藏书,古籍就会大量流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古籍的校勘方法,特别是在编纂、校勘、书目、辑刻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编纂方面,四库馆官从《永乐大典》编纂并收入《四库全书》的佚书有385种,不仅使许多人失传,在校勘上,四库馆官收集多本,精挑细选底本,为后人的校勘工作树立了典范。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方和民间目录学所无法比拟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辑刻丛书方面,清代以《四库全书》为例,掀起了辑刻丛书的热潮。近年来,《四库全书》目录系列的出版和《四库全书》的续编,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优良传统的丰硕成果。

总之,《四库全书》是18年70-80年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超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另一种观点:《四库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灾难。

至于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则更为详尽。全国的书都要呈验,这不仅不利于满清文献的禁止,也不利于前人关于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等文字的篡改。查获各类禁书3000余种,图书15万余册。70多万本书被烧毁,被禁的书与Ku收藏的书一样多。“上谕之初,齿于野史下一季。后来四库馆讨论,魏晋人说辽金元,明朝人说元。这个论点更加荒谬,一切都将被摧毁...隆庆之后,至于明朝末年,都是大臣们写的,腐朽的东西都留下来了。”明清时期,黄道周、、袁继先、钱、顾、黄宗羲、孙奇峰等人的作品都被查禁。后来稍微放宽了一些,有些人的作品,只要“改了,违反了,没必要毁了。”然而,钱、、屈大均、金宝、、王希厚和尹家全的作品被严厉禁止。有“乾隆年间毁书近三千种,六七万余卷,种类之多,与四库藏书量相差无几”。吴晗曰:“清人编《四库全书》,古籍亡矣!”就连宋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妨碍愚人而被禁,文字狱查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吴三桂的《反清运动》,一部《扬州十日》,一部《嘉定惨案略》,在中国湮灭了两百多年,过了两百多年才从日本查出来!中国历史上也有过民族政权交替的时代,但从来没有一个满族统治者彻底摧毁了中国的衣冠服饰,彻底扼杀了中国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和肉体上彻底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完全顺从的奴才!满清统治者不仅残暴暴虐,狱中也很残酷;那些“中国化”很深的人:他们努力毁灭中国,尤其是中国学者的民族意识!比起上一代的外族统治者,他们更阴险,更卑鄙,更恶毒!难怪鲁迅先生说:“最先使我想起满汉界限的不是书,而是辫子,辫子砍掉了我们古人的许多脑袋,这就定了。等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忘记了血的历史。”

《四库全书》收藏的许多古籍被篡改,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关系到清朝统治者利益的明朝文学和历史著作被大力清除,也影响到了北宋和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极力摒弃和破坏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篡改不得不收录的名著。比如岳飞名句《满江红》“饥猪肉,笑匈奴血”。“葫芦”和“匈奴”在清朝是禁忌。所以《四库全书》的图书管理员把它改成了“饥食而食肉,笑而谈溢血。”张孝祥的代表作《六国之歌:望长怀断臂》中描述北方孔子故里为晋人所占:“论庙堂,弦歌之地也腥。”禁忌“腥味”改为“萎凋”。陈亮《水调歌头不见久》云:“尧都,舜地,禹封。中间应该有一个半可耻的大臣。”“羞臣荣”犯了忌讳,改为“持雕弓”。更可笑的是,辛弃疾《千古奇遇·河山》中的“夕阳草树,寻常巷,人道送奴住”被改成了“人道宋竹仁曾住”。“送奴”是南宋武帝的谥号,“宋老爷”可以说是他的尊称。这两句的格律也要“平”,两个字的音也要“平”。改成《宋珠》不涉及格律问题;“送奴”二字与清代胡、戎、夷、鲁的禁忌无关。那为什么要改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当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的图书管理员看到了觉得不舒服,所以就算没有“违规”,也要改。这是多么自觉的奴隶态度啊!难怪鲁迅说《四库全书》不仅藏于皇宫,而且“刊于繁华之地,令天下士子读之,绝感中国有许多骨气之人”(《病后杂谈》)。至于奴才和狗腿子说的,根据高宗皇帝的一个记载(这又是一本可以忽悠的书),这本《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的亲校(够他学一辈子的),纪晓岚亲自上过三个学校。这除了给出版界和学术界增加一些笑料,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永乐

永乐大典初名文学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七月,明太祖朱迪命、姚、王晶、邹忌等人编纂大型图书。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编定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大型图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的重要古籍多达七八千种,从先秦到明初,在当时真的可以说囊括了宇宙的浩瀚,统一了古今的异同。宋元以前的秘籍多有失传,可保存流传。藏书内容包括:经、史、哲、集、释庄、道教、戏曲、白话、工艺、农学、医卜、文学等。收集到的书籍一个字都不容易看完,按照整本书、整篇文章或整段文字来编,进一步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书的风格是“用韵统字,用字结事”,检索起来很方便。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 * 11095卷,3.7亿字。该书编纂完成后,收藏于南京文远馆。永乐迁都后,迁都北京,藏于紫禁城的文楼(即赵文馆)。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抄了一本。此后,《永乐大典》有两部原作和两部复制品,分别收藏于文远馆和黄石。全书包括天文、地理、人伦、国家统一、道德、政治制度、著名事物、奇闻异事、不同见解,还有日月星辰、雨、风、云、霜、露、山、海、河。该书分为不同的类别,收集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朝初年的8000多种古籍。大部分的经典和历史子集,道家和佛家哲人的书都收集整理,非常详细。保存了大量明代以前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1360(永乐元年):明成祖下令修订书籍。

1404(永乐二年):第一次写这本书,当时称为文学大成。

1405(永乐三年):重建。

1410年(永乐六年):正式成文。

嘉靖年间:南京文远馆所藏《永乐大典》手稿毁于大火。

1562(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有一本抄写,耗时六年。

明末清初:原作下落不明,大概此时已毁于战乱。

雍正时期:仿本收藏于翰林院。

乾隆年间,我整理《四库全书》,发现少了一千多卷《永乐大典》。

1875(光绪元年):仅剩5000卷。

1894(光绪二十年):仅存800余卷。

1900(光绪二十六年):国子监被放火,永乐大典的抄本很少。截至1959,共收集《永乐大典》原版215本,加抄获得730本。今天中华书局影印的中国幸存者有1960人。

《永乐大典》一书按照洪武郑云的用韵进行编排,每韵有以下文字,每字有各种史料记载,保存了大量宋元以前的珍贵文献。

状态

大典的残星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公私收藏家手中。目前分散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约400册。单位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省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方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人文学院、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李三图书馆、日本京培堂图书馆、日本斯托文勋、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乔贝、日本石黑浩二、日本小川奈那、大英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院、剑桥大学、马登大学、汉堡大学图书馆、 科隆大学图书馆、柏林民族志博物馆、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的法国远东学院、韩国的李望知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60册),居世界第一。

春秋讲义

四卷本(永乐大典)

宋代喜写的。西溪有“续读陆家塾诗”,已有记载。到了禧年,为子善堂讲故事,又求助于太子詹。《石经》提出了太子的命类《易》、《时》、《舒》、《春秋》、《论语》、《孟子》、《通鉴》,都是基于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他的《春秋》理论。书中明白了齐襄之逼上国欺君,秦楚灭雍,巴蜀通衢,晋人开始姬氏渐离君主,姬氏有不立公之心。但当韩侜周北伐失利后,和谈重新建立。所以,通过武功修复内忧,与邻居交朋友,就显得尤为重要。到葬礼等等,但是没有放出来。考察宋代的丧制,禁忌颇深。比如《谭公》中用了“和举”、“举子”等词,《李步云略》就不收录,其他的就可以知道了。流不放这种,当时把故事的主体都盖住了。嘉定桂味五月,Xi长子,奔金陵书院,沈光绪。宝卿徐兵和牛大年在泰州被重新雕刻。他的序言里说,这本书写的是七沃俊德,天下学士不可闻。盖非因其训诂之言,并未广为流传。陈《书录解题》讲的不是录,那是什么?《宋史·艺文志》共十卷。王瓒的《温州志》共分三卷。朱彝尊《经义考辨》注“已失”。如今外界已无传记,但《永乐大典》采用,仍散见于经典各篇之下。今天,我想更正一下这个汇编。Xi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三年,项公十六年三月至三十一年,永乐大典缺失,由黄镇日文抄补。从《宋史》至今仍分四卷,每卷。分上下。他对《经》的诠释,多引自左,故引自龚、顾者,均附有例注如下。

所以《四库全书》更大,但信息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