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小天》宋人烧香用的香料其实是荔枝壳。
正片手稿
最近逛商场,总是被一些香薰蜡烛店吸引。那些香薰蜡烛陈列在精致的橱窗里,旁边是一系列的香水和药膏。还有人经常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放一个香薰灯,朦胧地喷上薄雾和精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香烛成了优雅生活的代表。事实上,这种趋势并不是从欧洲兴起的。它从哪里来的?
对日本文化稍有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日本有“三雅道”:茶道、花道、香道。中国宋代也流行“四雅”:点茶、插花、焚香、挂画。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
日本的“三雅道”其实是从宋代传下来的,宋代的插花传到日本,演变成花道;宋代点的茶传到日本,演变成茶道,而宋代烧的香传到日本,演变成香道。
今天就来说说烧香吧。
宋人把烧香称为“焚香”。我们今天说起烧香,总会联想到“烧香拜佛”,但宋代人们所说的“烧香”与拜神拜佛活动无关,指的是一种与点茶插花并列的文人雅事。宋代流行点茶、插花、烧香。文人墨客聚会、设宴、读书、品茶,一般都要烧一炉香,这样淡雅的香味沁人心脾。
其实宋朝的人并不是直接烧香料,而是用炭火烤,更像是“烤香”而不是“烧香”。说实话,说到“烤”字,我就忍不住想到烤羊排,很好吃,再配上点馕。哈哈,我能从优雅的焚香想到烤羊排。我真的有一颗吃货的心。
开玩笑的。当然也不能像宋代文人烤香料时的烧烤。否则,这将是一个大煞风景的乐趣,对不对?不如我简单介绍一下宋代烧香的大致流程吧?
宋代的人们习惯将沉香、檀香、龙涎香等香料捣成粉末,加入蜂蜜和果汁,做成像今天的药片一样的小香丸,晾干备用。这种调制的香在宋代被人们称为“荷香”。
烧香时,先将炼好的炭灰放入香炉中,用特制的香棒戳一个小洞,放入一块烧红的木炭,盖上一层炭灰,用香铲将炭灰堆成小山形状,再用香棒戳几个通风的小洞,使里面的木炭不至于熄灭。
然后,在炭灰上放一块银子,在银子上放上小香丸,通过炭灰的热量烘烤香料,从而散发香味。这种烧香的方法,在宋代被人们称为“经火烧香”,是宋代最主流的烧香形式。
宋代以后流行的焚香方法是先将香料制成线香,称为“线香”。烧香时直接点燃香,通过燃烧刺激香味。那么,宋式的“隔火香”相比香料直接点燃有什么优势呢?
如果我们问宋朝的人这个问题,他们会告诉你香可以避免烟的问题。我觉得产生PM2.5比直接烧香要少很多,更符合环保精神。南宋诗人杨万里写过一首《焚香》的诗,诗中说:“诗人对自己的古龙水垂涎三尺,他却使香味消失。”——“有香无烟”是宋代烧香的特点。
宋朝的人还会告诉你,香散发出来的香味不会太浓。要知道,宋朝的人烧香,追求的是淡雅淡雅的香味,不喜欢太浓的香味。香味太浓,宋人认为俗气不雅。如今,戴钻戒是一种时尚。如果十个手指戴十个钻戒,炫耀是庸俗的。
宋人烧香时,如果发现香味浓烈,就知道炭火太热,需要加炭灰控制火力。如果香味太淡,说明热量不够,可以把炭灰刮薄,提高温度。换句话说,防火香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通过控制火力来调节香味的强弱。
但用火烧香也有缺点:操作起来太麻烦,负责烧香的人必须有品尝香味的能力,有控制温度的技巧。相比之下,点一根线香给后人烧香并不难。宋代点茶也是如此。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今天泡茶怎么方便?但也正因为烧香点茶有技术门槛,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操作,能形成一门高雅的艺术,没有门槛就没有艺术。
烧香在宋代士大夫中很流行。宋代许多知名的名人,如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等,不仅喜欢烧香,而且是制作香的专家。前面说过,宋人烧香,习惯用“和香”。合成香料需要人工配制。不同的香料按照不同的比例配制,香味也不一样。
苏轼擅长调香。烘烤时,他能散发出新鲜的梅花香味。此方得自宋代名臣韩琦,故名“韩伟工农向梅”。苏轼的门生黄庭坚是一位制香大师。宋代有四个著名的文人合香:怡和香、益客香、沈静香、孝宗香,合称“黄太师四香”,由黄庭坚炮制。
有一次,黄庭坚和一位名叫慧红的和尚朋友在湖南旅游,正巧衡山华光寺的长老送来了两幅墨梅的画。辉鸿和黄庭坚在灯下一起享受。
黄庭坚:“辉鸿兄,这真的是一幅好画!画的好!可惜闻不到梅花香。”
辉鸿:“闻向梅有什么难的?”
慧红从包里拿出一颗香丸,放进香炉里。很快,淡淡的梅花香飘了过来。
黄庭坚:“辉鸿兄,这是什么香?太神奇了。”
惠红:“这是传说中的韩伟工农的梅香,苏师叔独有的秘香。”
黄庭坚:“原来这就是韩伟工农向梅?”
慧红:“苏知道你嗜香,却不肯教你做香。真的不是朋友。”
黄健庭:“没错。下次我见到苏,一定要商量商量。”
慧红:“此香之闻,天下无双。只是‘厚梅香’这个名字,有点低。”
黄庭坚:“哈哈哈,我看不如改名叫‘还魂梅’。死梅的名字,比原来的“厚梅香”文雅多了。”
辉鸿:“哦,如果你改天遇到苏石雪,你应该和他谈谈,哈哈哈。”
黄庭坚做了一道“文思香”,用的调料不一般,荔枝壳、丁香、松子等。那是一种非常便宜而且很香的香水。我们并不认为宋人只能使用沉香、龙涎香等极其昂贵的珍贵香料。荔枝壳可以晒干磨成粉,其他普通香料也可以做成淡雅的香。
不信我建议你做个小实验:把荔枝壳晒干,放在电蚊香里加热,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陆游调制的“四合香”,用的香料是荔枝核、兰花、菊花和柏树果。将四种原料捣碎,炼蜜制成丸。因为成本低,陆游自嘲地称这种香为“穷四合一”。
但是,我们不应该认为荔枝壳是宋代穷人使用的劣质香料。这种受欢迎的香料在皇室中也很受欢迎。比如宋仁宗最喜欢的张贵妃公主,喜欢用荔枝壳、印楝花、松子膜等常见材料做香,不想用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苏轼不怀好意地说:“贵人之鼻厌龙麝,故此香奇。”就像一个吃腻了山珍海味的有钱人,然后爱上了吃野菜和窝窝头。这个苏真是个大毒舌!
在我看来,宋代的焚香观念是可爱的:他们看不起一种珍贵的进口沉香,认为它的香味太腥,只能入药,不能焚香。但是,他们不会鄙视不值钱的荔枝壳。他们认为荔枝壳制成的复合香清香淡雅。也就是说,在宋代的观念中,一款组合香是雅还是俗,取决于香料的香质,而与原料价格无关。
这种烧香的观念,正是当今人所缺乏的。我知道今天很多朋友都在复兴宋代的点茶、插花、烧香之风。前面说过,日本今天还保留着茶道、花道、香道。相对来说,香径无疑更小,原因很简单。今天的香是用珍贵的香料直接烧的,成本很高,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看到珍贵的香料被白白烧掉,我很难过。不如我们学学宋人,用橘皮、荔枝壳等常见的原料做几种清香的熏香,试试宋朝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