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变迁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除了汉族,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春节的习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春节的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有简化年度海关活动的倾向。在春节的历史上,有许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礼仪。从腊八开始,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观年、放鞭炮、拜年、逛庙会,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过元宵节。现在年关的活动简化了,有些内容正在消失。在城市里,日常时空和节假日时空的过渡环节和准备过程开始脱节。很多家庭没有在家吃年夜饭,原来的一家人的团圆饭变成了几家人的团圆饭。年俗活动的简化反映了转型期中国发生的一些文化变化。
其次,神圣内涵的世俗化。专家认为,春节起源于殷商始末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具体的规则和祭祀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庙会作为一种宗教祭祀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狂欢的民间节日。目前春节习俗中的神圣内涵越来越弱,而世俗意味越来越浓。
第三,度假时空的商业化。如今,春节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庙会上卖的东西和商店里卖的差不多,节庆活动越来越商业化。
第四,节庆功能的转变。春节的本意是消灾祈福避邪,但现在神圣的仪式逐渐世俗化,春节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现在,春节已经失去了许多原有的宗教和民俗内涵以及社会文化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一些节日和民俗发生变化是历史上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人们的需求在变化,民俗也应该在变化中保留传统内涵。节日习俗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必然随之变化和调整。近年来,圣诞节等外国节日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是多元文化共存的例子,不是消极的文化入侵,而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价值交流和碰撞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有人喊出了“捍卫春运”的口号,但我觉得还不如给春运注入新的活力,给它一个自由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