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小投资者、普通投资者、散户有什么影响?
问题描述:
最近看了一份财经方面的报纸,说中国正在向利率市场化发展。不知道对小规模投资者有什么影响?对整个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谢谢?
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以“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短期,小”的顺序。
2004年6月29日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的放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控制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一政策构建了现阶段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继续以该政策的实施为中心,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
利率市场化是把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的过程,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一直呼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易宪容教授指出,利率市场化并不主张放弃对* * *的金融监管,就像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对* * *的宏观监管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 *(或央行)只能依靠间接手段调控金融,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到了最后一步。”易宪容指出了这一点。
易宪容说,按照市场化程度,国内利率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严格控制的利率;第二类是正在市场化的利率,主要是银行的贷款利率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第三类是已经基本市场化的利率。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大任务是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居民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能否顺利实现?在瑞信第一波士顿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看来,要想顺利实现利率功能的传导,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很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必须对利率变化保持敏感,并迅速做出调整政策,这就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侧重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商业化。因为目前还没有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完全商业化,利率的完全市场化缺乏相应的基础;如果强行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和企业会因为产权不清而拿别人的财产去冒险,不管利率水平如何,都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张博士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银行完全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如何培养国有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
总之,如果国有银行改革卓有成效,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将快速推进;反之,就会面临许多艰难险阻。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老百姓能享受到哪些实惠?
有专家指出,利率市场化后,不同银行对同一币种、同一档期会执行不同的利率,同一币种、同一档期的同一家银行,由于存款金额的大小,可能会有几个存款利率档次。这样,实力强、信用高、服务优、电子化程度高的银行存款利率可能略低,而实力弱的商业银行可能以高利率吸引储户。普通市民为了获得高利率,可以选择利率高的银行,也可以选择利率低但有实力的银行,保险起见,风险低。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会对个人实行消费贷款利率市场化。不同的人从银行贷款会得到不同的利息,个人信用记录在消费信贷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完全根据贷款人的信用状况、职业、学历等综合条件来决定每个人的贷款利率。如果没有不良信用记录、有固定工作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很容易地从银行贷到款,而且利率可能很低,信用好的人会更受市场青睐。
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普遍会提高,贷款利率会降低,人民群众会得到更多的实惠。
可以预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将对我国所有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行业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以资本为主的银行、保险、证券以及房地产、汽车制造等行业,这种影响尤为突出和显著,需要密切关注。
银行业不同银行受影响程度不同。
中国银行业一直被视为经济改革的外部环境或工具。这种历史定位决定了银行业各项改革的进展相对缓慢,以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为核心内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没有大的进展。在利率受到管制的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竞争不可能也没有动力去关注利率这一价格因素。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普遍缺乏经验和措施,银行内部管理层次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也使其对利率变化不敏感。利率市场化将使围绕利率的价格竞争全方位展开。商业银行势必会为争夺优秀客户而打利率价格战,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会加大。目前国内银行的收入主要靠存贷款利差。利率市场化后,价格战将进一步缩小存贷利差,压缩银行从存贷利差中获利的空间。
不同的商业银行影响不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比重较大,因此更多依靠存贷款利差收入。利率管制是他们维持垄断地位、生存下去的最后一道屏障,他们会在未来的价格战中疲惫不堪。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
他们都具有较高的资产质量、综合资产收益率和较低的管理成本,利率市场化无疑是他们发展壮大的难得机遇。价格竞争将迫使商业银行改变经营机制,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迫使商业银行增加中间机构的数量。
业务收入占比会降低对传统存贷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而中间业务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保险资金在保险业的运用渠道面临挑战。
利率的变化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很大。当利率下降时,作为保险公司重要收入来源的投资收益增长会放缓,但同时资产的相对价值会增加,因为保险资产大多是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的变化也会影响保险产品的定价。
重要影响,利率下降时,保险产品价格上涨;当利率上升时,保险产品的价格下降。因为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行业,已经更多的发展成为投资连结产品,保险行业必须与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券商)竞争,利率变化对其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铃声会更响。
利率市场化将凸显保险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从1996开始,我国连续八次降息,保险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销售预定利率过高的保单。由于缺乏相应的对冲工具来规避这种风险,随着存款和国债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保险公司的整体资产收益率也随之下降,利率倒挂给各保险公司造成了严重的利差损,也给寿险业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利率市场化挑战保险资金渠道。长期以来,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相对单一,严重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发展,由此带来的低收益率也使保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新的系统性风险。利率市场化客观上要求资金运用的渠道要自由。
让保险公司通过直接和间接进入资本市场来消化和规避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将倒逼保险业开发新产品。利率市场化使得以固定利率为基础的传统利率保险日益萎缩,而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的非利率保险产品将大行其道。这种新产品的开发,使保险公司能够根据客户的偏好设计不同风险收益组合的产品,丰富了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也对存款、国债等传统投资工具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这也要求资本市场向保险公司开放。在西方发达国家,投资型保险是保险市场的主要产品。北美80%以上的寿险产品都有分红功能,而德国高达85%。新产品的开发要求保险公司注重培养投资管理能力。
证券行业风险与机遇并存。
证券业的利率水平是决定证券价格的关键因素,其波动必然导致证券市场价格水平的波动,必然影响以证券承销和交易为主要业务的证券业的整体业绩。在利率市场化的初始阶段,利率水平可能会经历一个价值复归的过程,被抑制的利率会重新上升,吸引一部分资金从证券市场流出,从而导致证券市场的“失血”和弱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对个股尤其是金融股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一些密切依赖金融服务的行业也会有很大影响,比如房地产、汽车行业。未来,商业银行将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和风险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利率,上市公司资金运用的“马太效应”明显,加剧上市公司两极分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拓展券商和基金的融资渠道,克服资金不足的问题。债券市场的扩大有利于证券公司增加债券承销机会。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风险促使金融机构探索金融创新业务,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目前这些衍生品在市场上还是空缺的,加大金融工具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无疑会给券商和基金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通过银行影响业绩。
因为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都是资金密集型行业,相比其他行业,利率变动影响更大,对房地产和汽车金融服务企业也有影响,进而反作用于房地产开发和汽车制造。目前,这种金融服务企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利率市场化对它的影响其实是通过银行表现出来的。
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贷款虽然有抵押担保,但由于面临信用和利率两大风险,属于高风险投资。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利率风险是由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资本结构决定的。只要利率有波动,商业银行不管是跌还是涨都会有损失。如果利率上升,商业银行会因为原来的低利率合同而增加机会成本;如果利率下降,借款人可能会从当前的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提前还款,从而使银行无法实现过去预期的高额利息收入。提前还款已被美国和日本列为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将抵押贷款的所有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结合在一起,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是危险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完全市场化之前,央行将主要使用行政手段来降低这种风险。可能的措施包括实行差别利率,提高首付比例,缩短贷款期限,区分贷款房屋类型。这些措施,针对某一类开发商,意在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但其影响波及整个房地产开发和销售。
长期来看,利率完全放开后,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同质化、盈利模式趋同、产品可比性强,行业内价格战不可避免,将对银行业绩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增多的情况。比如美国的情况最典型。从1982到3月1986,美国完成利率市场化大概用了5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和之后,美国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加。利率市场化初期,美国银行倒闭数量每年都达到两位数,1985年达到三位数,之后急剧增加,达到65435家。
在一些国家,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墨西哥等。,利率市场化造成了利率畸高,这与这些国家极不稳定的宏观经济和物价水平密不可分。当宏观经济和物价水平极度不稳定时,随着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的上升,事后能够实现的实际利率变得难以确定,从而诱发银行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刺激他们将利率定在更高、风险更大的水平,必然导致名义利率畸高,进而引发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阿根廷从1977取消最高利率管制到1978,年平均实际利率从1982的5.1%上升到36438+0980。1982被迫停止开市措施,控制存款利率;1987年再次实施私有化和放松管制措施,而190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314% (Dobson,Yakai,2000)。智利在保持适度财政控制的基础上实施了宏观经济稳定和自由化的进程,并于1974年初取消了最高利率,次年又有所放宽。通货膨胀率从1973年末的600%下降到0976年的170%,0年后又下降到19810%以下,之后又回升。比索存款的实际月利率从1976到8.6%。
利率市场化不会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而是通过影响汇率、改变企业融资成本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利率市场化对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影响很大。随着金融企业竞争的加剧,贷款利率肯定会下降,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整体融资成本也会相应下降。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利息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包括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但是,在中国,国家非常重视经济的稳定发展。利率市场化并不主张放弃市场的金融调控。基准利率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央行手中。所以利率的波动区间早就被限制了。目前我国企业利润率普遍较低,市场无法接受高利率,央行只能采取低利率政策来维持经济增长。目前中国银行业坏账高企,坏账率比欧美高十倍(美国0.97%,中国10%)。国有银行内部改革拖后腿(剥离不良资产而不是依靠内部管理改革无异于修补伤口,真不知道要浪费多少老百姓的存款,银行业才能引入自由市场竞争机制,对民间资金全面开放),导致银行成本居高不下。也就是说,虽然贷款利率不低,但利率下降的空间不大。因此,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对经济发展,包括进出口贸易影响不大。
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最大因素永远是汇率。而且人民币长期不会自由兑换,汇率由央行控制,对汇率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利率市场化后,对进出口贸易的整体影响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