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

一.世界石油储量、产量和消费

(1)世界石油储量和分布

根据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最新数据,2016689× 108 bbl年末全球剩余探明石油储量,按2012年世界石油产量计算,可开采52.9年。

从表1-1可以看出,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中东、北美和中南美洲,这些地区的总储量占世界储量的81.3%;亚太地区和非洲最缺石油,分别占2.5%和7.8%。世界石油储量排名前10的国家有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俄罗斯、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占世界石油储量的84.85%。前五大储油国在中东,占世界储量的53.5%,其中委内瑞拉居世界第一,占17.8%。

表1-1世界探明石油储量及区域分布单位:108bbl

(2)石油生产

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石油产量总体上一直在增加,从2002年的7494.8×104 bbl/天增加到2006年的8615.2×104 bbl/天,年均增加1.3%,其中包括2007年和2007年。

从地区分布来看,世界主要产油区集中在中东、欧洲、欧亚大陆和北美,20103.8× 104 bbl的日产量总量,占世界日产量的70.85%。北美和非洲产量增长较快,分别为8.9%和7.7%。中东地区2012年产量为2827×104bbl,比上年微增0.9%。亚太地区2012年产量为831.3×104bbl,比上年略有增长,增幅为0.7%。2012年负增长的地区为中南美洲、欧洲和欧亚大陆,产量分别下降1.2%和1.4%。

从国家来看,2065,438+02年前65,438+00产油国为沙特阿拉伯、俄罗斯联邦、美国、中国、加拿大、伊朗、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和墨西哥,日产量合计为55,5438+08.7× 65,438+004 bbl,占世界日产量的64.6004 bbl。沙特的日产量为1153×104bbl,占世界日产量的13.3%;俄罗斯日产量为1064.3×104bbl,占比12.8%;美国日产量为890.5×104bbl,占比9.6%。

(3)石油消耗

从2002年到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石油消费量下降,随后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8977.4×104bbl,同比增长0.9%;日消耗量超过2000×104bbl的地区为亚太地区和北美地区,分别达到2978.1×104bbl和2304×104bbl。与2011相比,北美日耗油量下降1.8%。

从国家来看,2065,438+02年全球前65,438+00石油消费国依次为: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巴西、韩国、加拿大和德国,日消费总量为5328.4×65,438+004 bbl,占全球日消费总量的59.3%。其中,美国日消费1855.5×104bbl,占比19.8%,同比下降2.3%;中国日消费量突破1000×104bbl,达到1022.1×104 bbl,占比11.7%,同比增长5.0%;日本日消费471.4×104bbl,占比5.3%,同比上升6.3%。

第二,石油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安全的影响

石油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安全的影响主要来自石油这一重要能源的三个自然属性。一个是高度依赖。石油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化工原料,国民经济对石油有很强的依赖性。石油占美国总能源需求的37%,占运输部门总能源需求的73%。石油和天然气占中国交通消费的69%。第二是稀缺性。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限。随着经济增长和石油消费的增加,世界石油地质储量总量在减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第三是分配的不平衡。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使得石油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产油国家和地区,已发现4万多个油气田,但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中南美洲、西欧、非洲、东南亚和中国。其中,中东和北非的石油储量最大,占已探明储量的68%,占待探明储量的30%。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是沙特阿拉伯的Gawol油田,可采石油储量为104×108t。中东的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联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存在复杂的政治、民族和宗教矛盾。

石油的这些重要属性使其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1973,10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几天后,以色列取得优势,从地面、空中和海上对埃及和叙利亚发动进攻。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立即做出反应,大幅提高油价,纠正长期以来人为压低的油价。1974 65438+10月1将油价从每桶3美元上调至11.65美元,标志着“廉价石油时代”(西方称为“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结束。中东石油是世界经济最敏感的神经。油价上涨使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开始褪色,随后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从1974到1975,导致美国、日本、英国GDP平均负增长1.23%。1979年初,由于伊朗政局变化,石油出口停止。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导致石油供应突然减少。油价从1978年末的平均每桶12.86美元飙升至现货市场每桶40 ~ 41美元(西方称为“第二次石油危机”)。1980到1982年的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和英国的GDP负增长幅度分别为0.2%和2.4%。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经济损失4万亿美元。

1980后世界经济萧条,石油进口国开展节油运动,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减少石油消耗;另一方面,中东以外的石油工业蓬勃发展,造成石油供过于求,油价疲软,一度跌破每桶10美元。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努力下,油价从1987逐步上升到每桶16 ~ 18美元的水平。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油价大幅波动。8月1990,中东原油价格65438美元+08.10;10年10月9日,每桶油价涨至35.40美元;65438+10月11,国际油价飙升至41.0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1991117海湾战争爆发时,每桶石油价格跌至65438美元+04.90,低于海湾危机前的水平。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连续轰炸伊拉克及其在科威特的军事目标,直至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了海湾战争。这是二战以来最大的局部战争,主要目的是争夺海湾地区的石油控制权。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美国发动海湾战争不是为了民主,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

到1994,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仍未扭转,油价仍在每桶16 ~ 18美元附近徘徊。2002年,国际油价仅为每桶20美元。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分别为8220×104bbl、8330×104bbl和8470×104bbl。2006年的日需求量比2005年增加了140×104bbl。即使所有石油供应商都全力生产,全球石油供应仍有约1500×104bbl的缺口。由于原油需求的快速增长、美国“新经济”泡沫和传统资本市场泡沫的破灭、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国际资本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的运作以及主要产油国政局的不稳定(如伊朗核问题),国际油价在2005年8月30日高达每桶69.81美元,9月2日达到67.72美元。2006年7月14日,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75美元(达到76.8美元),创历史新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此次油价上涨将增加生产成本,增加通胀压力,并减缓更多依赖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2007年,欧洲国家原油库存普遍下降,国际石油供应紧张局面没有缓解。原油价格突破90美元历史高位,达到91.86美元/桶。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爆发和逐步蔓延的影响,全球经济大幅下滑,石油需求严重萎缩。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中旬达到历史最高点(每桶65,438美元+047.27美元)后,继续快速下跌,直至2009年初。2009年全年,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出现负增长,但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严格执行减产协议,效果逐渐显现,市场信心开始回升。再加上美元贬值和国际投机资本的介入,国际油价从2月初的34美元涨到80美元以上,并一直维持在70-80美元区间。

2010年初,库存过剩、需求疲软的供需基本面使得油价短时间跌破每桶70美元;年末,寒冷的天气和欧美乐观的经济数据推动布伦特油价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达到每桶94.75美元。2011 WTI油价(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普遍先涨后跌。在利比亚局势动荡导致石油供应中断、欧债危机恶化以及日本地震后续影响等一系列负面经济事件的影响下,国际油价震荡下跌,WTI油价从年内最高点每桶113.7美元跌至75.3美元。

2012年国际油价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波动较大。受伊朗和叙利亚局势动荡影响,国际油价呈现大幅上涨趋势。3月份,石油输出国组织原油参考价突破每桶124美元,伦敦布伦特和纽约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也创下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