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夏朝已经出现了吗?

通过总理的呼吁和各大网络媒体的推动,最近地摊经济深入人心。就连在写字楼里吹空调的白领也跃跃欲试,希望在这场全国范围的摆摊热潮中捞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我们要注意,总理当时说的是“恢复地摊经济”,说明地摊经济在中国已经存在很久了,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限制或者取缔了。那么最早的“地摊经济”是什么时候?古代的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这种经济状况的?

图:档口当前经济信息截图。

一、最早市场的雏形在古代被称为市场,是市场的源头。根据我国的历史记载,夏朝是第一个发现市场雏形的朝代,这让大多数人感到不可思议。毕竟夏朝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范围有限,生产的产品也有限。可见当时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推动。

考古学家发掘出大量的绿松石、贝壳、玉器等。河南偃师夏朝遗址。按照夏朝的劳动生产水平,这些物品肯定不是夏朝当地人生产的,在这个地方发现的,而且还不少。

那证明当时已经有大规模的经贸行为了。因为当地人喜欢这些东西,一些人把这些外国商品带到这个地区,通过等价交换成功交易。

但是,通过夏朝的记载,我找不到任何关于这种贸易行为的文字。可见,在夏朝,这种“地摊经济”可能是不被允许的,百姓没有合适的地方进行正规的交易,更谈不上店面和店面了。

当时的“地摊经济”应该只是民间自发的易货行为。王朝的管理者并不重视这种方式,这使得夏朝的“地摊经济”昙花一现。

图:与绿松石交易剧照

到了商代,殷人改善了这种经济状况,终于形成了“老大”。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文言文的餐厅,从商朝延续下来的。因为殷人的商业才能堪比犹太人,所以过了这个时期,殷商的后代就被称为“商人”。

当时的商人不像现在的“商人”,可以通过一些经济活动攒钱买店面。当时商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约定一个时间,把自己的剩余产品放在某个地方,等着人们来挑选替换。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限制,交易最多的往往是猪、羊、鸡,或者陶瓷制品。虽然他们不能发财,但这一时期有大量的经济交流,交易的概率很高。人们也可以用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来支持他们的家庭。

《诗经》中记载有一户人家,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父亲常年生病,母亲不善持家。是三个女儿去市场上摘荷叶来代替能养活家人的粮食。

可见,在夏商时期,地摊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统治者并没有干涉。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也给了当时的人们多了一条生存的途径。

图:殷商时期的市场剧照。

第二,周朝的周武王很推崇殷人的商业才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周朝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对地摊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误解,朝廷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最终扼杀了夏商时期最终形成的市场雏形。

当时的周朝规定,想要“经商”的普通人只能在自己的出生地经商,这极大地限制了人们以物易物的兴趣。

方圆几十里都是自己人。平时没盐没米的时候,我们会去隔壁的米缸里挖一点。这个时候让大家聚在一起做“生意”,正常人没兴趣。每个人都会担心从邻居身上赚点小钱。如果明天盐没了,人家不让你挖一勺,损失不算大。

而且周朝还规定做生意的商人需要纳税,极其苛刻。当时大部分人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偶尔交换一些物品只是因为手里刚好有一点多余的东西,而不是批量生产替换。

做贸易更大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你不可能真的发财。换了东西,最终还是要回家用的。没有多余的钱怎么交税?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收起做生意的想法,还是回家等自家母鸡下蛋最靠谱。

照片:周代市集画像和剧照。

第三,统一摊点位置的宋朝被周朝折腾,摊点经济歇了很久。直到宋代,这种经济模式才重新开始。在清平乐,宋仁宗去买阿姨做的果脯时,遇到地痞流氓闹事。目的是让阿姨在法院规定的位置摆摊,如果坚持在家做生意,就要交“保护费”。

这个片段展示了当时宋朝的一部分地摊经济。到宋仁宗时,宋朝的商业已经发展得相当好了。朝廷允许百姓做生意,但是是在朝廷指定的区域内。

这种方式真的很现代,既不会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又能集中资源,提高成交率。而且宋朝的商税很低,如果发生自然灾害,还会减税。

因此,宋代的地摊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宋代很多富户都是靠地摊经济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