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导入语的作用是用生动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惑,形成求知欲的心理。巧妙的导入语言设计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导入。
例一:结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材料,比如在世界史第一册“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的课上,先给学生看要说什么。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的一张图片和一段描述:“这幅画描绘了耶稣在与他的12门徒的最后晚餐上对他的门徒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背叛了我!’”这时,所有弟子的表情和内心活动突然显露出来:有的义愤填膺,有的哀叹不已,有的在表示自己的清白。叛徒犹大一脸惊愕,手里拿着背叛老师得到的钱袋,位于画面最黑暗的地方。这幅画讴歌了殉道精神和鞭笞汉奸的行为,从而表现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人文思想的集中体现。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有什么关系?“从此进入新的一课。从而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例二:比如在讲“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这一课时,老师首先指出,过去打战争要好几年,成千上万的人流血牺牲。在未来,不需要几年,也许只是几天,就可以清空一个国家多年的积累。比如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是一场真正的高技术战争,其战争模式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战争。多国部队将各国最先进的武器运用到战场上。是一场全方位的立体战争,各种导弹、激光炸弹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以前炸掉一座桥需要几吨甚至几百吨的炸弹,现在只需要几颗激光弹。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立即宣布裁军一百万,因为高科技战争还不够。学生通过实例自然得出国力取决于人才的结论,从而明白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学习“自我需要”的兴趣油然而生!
第二,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一堂好的历史课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1,以知识激发兴趣,适当补充课本相关史料。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教科书能收录的只有一小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补充名人的生动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常识等。,我们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我打算补充一些史料。比如,在给初中生讲左带兵收复新疆时,他介绍说,左少年时就有远大抱负。他在15岁时写了一副对联“吾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万卷书,与古人交朋友”就体现了这一点。“左出兵收复新疆时,已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做了坚强的后盾。在军事和外交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收复了伊犁地区。这样,材料的补充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的了解,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对浩瀚的历史海洋是陌生的。随着眼界的开阔,见识的增多,他们会由衷地觉得自己学到了东西,感受到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所以我期待从历史课中吸取更多人类文化的精彩珍贵遗产。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感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知识积累,促进了他们的智力发展。
2.以疑诱导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有很多,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间答疑等。不同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激活方式。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们放中日谈判时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他们会分组表演。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亲自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想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提高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和水平,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收获。在讲课过程中设置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复习《国共合作》的时候,问学生,* * *为什么要和国民党合作?国民党为什么要和* * *合作?促进合作的外部因素有哪些?立刻有了很多讨论。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问同学们,如果你在“自从中国* *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上打个问号,让你用史实说明你会怎么处理,同学们会陷入思考,然后说出一些自己的理解。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要么情绪激动,争论不休;或者静下心来,理清前因后果;还是讲道理,一分为二。这些疑惑,如评弹落石,一次次激荡着学生的情绪,打开了他们的思路。
再比如,有些同学非常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高收入、高享受,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针对这一现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查找资料,阐述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中的掠夺和血腥;同时说明中国落后的原因是近代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外来侵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端正了学生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积极的情感。
3.对环境充满感情,使用生动的课堂语言。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工具,丰富的语言具有启发性和情感性。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的,丰富而生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历史的这一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景,就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在丰富的情感氛围中感知历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果你说的是“一个?“二八事变”中提到十九路军英勇抗日:“五千日寇对上海北郊中国军阵地发动疯狂进攻。蔡廷锴将军挑选了100名士兵组成敢死队。他们的胸前和后背都绑着炸弹,全身浇满了油。然后他们分几路潜入敌阵,冲向敌人密集的地方,一下子扑倒在地。一声巨响,兵荒马乱,鬼子被炸得粉身碎骨。几乎与此同时,敌人阵地上发生了爆炸。日军以为中国援军来了,都逃了。十九路军的士兵乘势追击十余里,把敌人打得血肉横飞。上海军民团结抗战,死伤日军万余人,撤换日军指挥官三人。然而,中国政府拒绝增援,扣留军火,侵吞捐款,暗中资助敌人,十九路军被迫撤退...".学生们通过这种真挚的叙述,对十九路军官兵产生了真挚的敬意,同时也发出了心中对爱国者的敬仰和对汉奸的痛恨的真情,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再比如我讲甲午战争的时候。我用生动热情的语言讲述了黄海海战的故事。同学们听了之后,怒不可遏。他们都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都痛恨清政府的腐败。这个时候,只要你加一点点,爱国激情就会被点燃。
4、情景再现,采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很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场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比如我们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可以插入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讲抗日战争的时候可以放国歌等等。这样就可以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代替老师讲课和朗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枯燥的讲座。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兴趣的背后是老师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抓住历史的特点,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