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第二个基本途径:面向世界,向他人学习。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过程。我们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保守主义”、“封闭性”、“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人民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政企、政资、管办分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重点,维护和实现人民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继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优先发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依托重点文化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和基层文化建设,重点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农家书屋工程。
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完善国家对文化艺术创新的支持和资助机制,支持创造性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活动,鼓励运用高新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创造性文艺创作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和档案保护。开展全国文化遗产普查,以世界文化遗产、重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革命历史文物和重点革命历史文物的保护管理为重点,抢救保护濒危民族文化遗产,加快构建涵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把存量转型盘活与增量创新扩张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一批国有及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为各类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实施国家文化产业服务工程,加强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产品交易和项目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和外向型文化企业,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文化产品,提升民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