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历史

学历史是为了铭记过去,学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唐太宗李世民说得好,“以铜为镜得衣冠,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镜知兴亡。”。浩瀚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恒久。先人用丹青之笔记录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从一个黄河岸边的部落,历经沧桑,历经磨难,坚韧不拔,历尽艰辛。

会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感情。

学习历史会记录中国曾经发生的重要往事,因为历史会带我们进入战争与和平的交替,经历发展与进步的艰难,感受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回忆辉煌与落后的对比,见证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明成果。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懂得如何分辨忠与奸、对与恶、善与恶、善与恶,轻轻触摸古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对话,思考遥远的过去。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从痛苦中坚强起来,让中华民族懂得更好地自卫,在历史的“凤凰涅槃”后发展,在辉煌的辉煌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翻阅历史的沿革,会让眼界变得深邃开阔,思维变得跳跃丰富,个人的品味和修养会得到提升,这些都是学习历史给个人带来的好处。

学习历史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和研究历史。

作为非历史专业的人,应该如何学习历史?

简单说说个人经历;

一;首先,要尊重历史;

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中国的历史是国家的圣物,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历程,是中国的民族尊严,是民族的尊严。对热爱中国历史的人来说,以崇敬的态度对待中国历史,像安慰和关爱亲人一样关爱她,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遗憾的是,总有一些人带着强烈的偏见、情绪和个性去“诅咒和研究”历史,“用义正词严”。只要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朝代、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侮辱、谩骂、攻击、羞辱、诋毁的话,就会层出不穷。比如有人指责宋朝是“懦夫”,清朝是“螨清”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皇族是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的祖先曾经流尽最后一滴血,为王朝和国家留下了无怨无悔的头颅。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守护了民族自尊。侮辱中国王朝和皇室的人是什么民族感情?民族情绪在哪里?对得起那些流血牺牲的先辈吗?

中国的王朝政权在后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个静态的存在,因为他们所有的功过是非、大恶大善都已经融进了中国的历史,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你没有一个尊重的态度,就不要谈学习历史。最好的选择是连历史都不看,留下不健康的心态,却得不偿失。

第二;从客观公正的立场研究历史;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唯物史观的辩证法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最好武器,因为历史是过去,事件、人物、政策、行动都是过去,是非、恩怨、功过都是过去,所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必须放在历史的天平上,重在对历史的影响,其次研究对象要放在他们对当时时代的影响上,历史影响要高于当时。

但研究对象往往具有复杂的两面性,一正一负,一荣一耻,一功一恶。所以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来判断它的好坏,而是可以综合比较,用历史行为来权衡,最终得出功过大于利,或者功过大于利的结论。

比如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应该是功德在未来,罪过在当下。

功德在于未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中国本部疆域的基础,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完善了郡县制,为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犯罪是当代的;焚书坑儒,破坏了先秦时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日后也是罪过],严刑峻法,耗尽国力和民力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不注意休息,恢复生产,稳定民心,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站在后人的角度和立场上,可以得出秦始皇做的比他做的多的结论。

第三;用串行思维学习历史;

对历史的研究,非常忌讳那种只以一点一物一字一线来决定历史上某人或某事好坏的‘一根筋思维’。人和事要用历史来比较、区分、评判。

比如网友抨击汉武帝“百家弃儒”的观点是错误的决定,而应该延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国策。这是典型的孤立看待历史问题,缺乏对历史的全面考量。

思维的视角要放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各种核心概念的比较中。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大战争时代特有的历史产物,是百家争鸣激烈争夺政治统治的思想产物。从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代,已有300-200多年的历史。如果继续百家争鸣,历史上就不会有秦始皇的统一,不会有汉朝的诞生,不会有汉族的出现。自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成为秦国的绝对主导地位。

政治思想方面,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率先走上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举国体制,实现了富国。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统一后,社会本应由混乱走向大治,与民共耕,珍惜民资,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建立社会秩序,建立人文伦理的最佳时机,但法家却反其道而行之,与社会背道而驰。

法家首先打开了中国历史文献监狱,‘焚书坑儒’,毁灭了大量先秦以来的中国文化典籍,盲目地以‘性恶论’和‘法、权、术、权’作为治国理念,却重罚法律,保留徭役,严重地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导致农民起义,30年后秦国灭亡。

法家在当时能否赢得民心?

你能在当时的社会潮流面前站稳脚跟吗?

从此,法家成为辅佐儒家、居地区第二的统治思想,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调查道教

道家学派“无为而治”在汉初推行“师黄老”治国理念已有70余年。它讲究无为而治,讲究休养生息,爱惜民离,恢复生产,增加人口,这些都是道家治国思想的优点。

但道教的缺点也是根深蒂固的。使之成为工具而不用之;让人再死一次,不迁徙很远。虽有舟,无所取,虽有甲兵,无所显为。让人们再次使用它。

舍得吃,舍得穿,舍得住,舍得赏。邻国对峙,鸡犬之声不绝于耳,百姓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老子描述的理想状态。

道家的力量在于哲学,而不在于政治观念,‘小国寡民老死’的超然境界与‘大一统’的理念背道而驰。汉初政治面临重大问题,国家统一和行政管理遭到破坏,郡县制面临严峻挑战,国家面临再次分裂的危险。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和汉武帝时期的“淮南之乱”就是明证,刘盖和刘安是“黄老之学”的忠实追随者。再次;墨家学派

在后人眼里,最吸引人的是技术,的确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兼爱、非攻、择君贤等。你什么意思?兼爱就是无条件的爱,不进攻,不打仗,反对战争,这也是与不择手段统一的思想相违背的。如果墨家成为治国理念,中国就可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墨家主张“天择君”,即通过自然选举建立天权,直接反对皇权。所以墨家是四家中第一个消亡的。

最后是研究儒家思想。到了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议推行“拒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纲领。儒家的“天人合一”、“仁政”、“仁德的人文思想”等核心政治理念,主张修身养性的理念,育人的最高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符合当时社会和统治者的实际需要。

政治思想的确立为文化、疆域、社会、民族的完全统一创造了条件,汉民族就是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诞生的。汉族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从学习历史到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历史带来的效果最大;

一;中国的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政策、人物,都不能孤立地、静态地看待,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并非如此,但经过长时间的不断进化、运动、竞争、转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第二;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影响延续至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国情’。即使在西方价值观不断泛滥的今天,任何外来的东西,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首先要面临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考验。

研究历史,研究历史,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