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八年级历史教学的思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写对八年级历史教学的反思呢?以下是我对八年级历史教学的反思,希望你喜欢!
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依赖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挖掘教材、学生资源、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非常重要。教师要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妥善处理教材。本课在使用教学资源方面有以下特点:
首先,以主题的方式组合图片。
能够呈现图片并不是开发资源。图片乱放就像农业粗放式管理,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图片。比如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袁世凯对民主共和的破坏,专制统治,封建传统秩序的复辟,都被凸显出来。选图时,一是将孙中山的理想和临时契约精神与袁世凯的倒戈相提并论,形成鲜明对比。其次,袁世凯的倒错把“跪”图作为专制的象征,把“缠足”作为迫害妇女的象征。
第二,视频和音频的适当剪辑和恰当使用。
视频和音频资源可以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在选择这些材料时,要注意清晰性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在选择合适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编辑,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这节课的兰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旋律优美。我没有直接把歌词放出来,而是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在弹这首歌的时候欣赏,把关于兰花的古诗的话放在一起,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与这首歌相关的白话问题。
第三,用带图的表格形式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节课知识点多,要记住掌握的人和时间不容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适当地结合图片和表格,专注于课本的关键知识。比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主张四个反对,结合图片强烈对比下的表格,让学生既掌握了书面内容又对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比简单的机械记忆更加扎实高效。
第四,穿插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全面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这节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守护者和新文化的开拓者。学生必须了解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将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另一个课堂活动是复活历史进程,参与历史进程,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当时的场景。我一共分了三个场景,新青年编辑部,记者公寓等。通过特定的场景设置,让学生感到更有责任感,更神圣。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第二部分本课以活动为载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相互竞争(大组之间),相互合作(四人一组和大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我提出要求后,学生迅速积极准备,读课文,填表格,讲述民族工业发展情况;小组讨论热烈;大群体非常积极地互相提问。我认为学生参与热情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以活动的形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第二,比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
在这堂课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讲述国家产业发展不熟练,与地图结合能力差;二是有些学生在活动具体要求不明确,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仓促完成任务;第三,学生在提问时,虽然都很积极,但提问质量不高;第四,落后群体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没有其他群体高。我觉得这是因为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竞选的课程,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如果我提前把简表发给学生,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以后努力的方向是: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各种活动,加强活动过程的规范;学生开展活动前,一定要强调活动的要求,直到每个学生都清楚为止;在教学中及时评价、鼓励和帮助;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有更多的竞争方式,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在我们的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为他们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随机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我们在回顾国共合作的时候,有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蒋介石对革命的背叛,国共能长期合作吗?中国会不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成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国家?”说明当时班里的问题学生已经积极反思了。所以我让学生先讨论一下。有同学说,如果没有蒋介石两党的长期合作,国民革命会成功;有的说不会是长久的事后想法,两党的最终目标不一样……同学们看法不一。最后,我从三个方面启发学生:
(1)中国反动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大资产阶级。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
(3)1927的CCP是否和现在的CCP一样成熟?最后,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也许同学们在这次讨论中没有完全把握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但重要的是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问题。这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处于师生互动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获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八年级第四部分历史教学的思考通过“走进生本高效课堂”的学习,如何建立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成为我下一步教学工作的研究重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是要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认真落实教学计划;二是加强理论业务学习,注重积累,切实提高个人素质;第三,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支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现代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与其教真理,不如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教知识不如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我们必须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学科教学,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以上认识,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累更深层次的历史知识,为其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位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出来说话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上的参与。关键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回答和提出的问题是否基于第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否主动积极,学生是否需要自己;这取决于学生的交流和思考的状态。不是满足于学生都在说,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
回想自己的课堂,学生只是在做简单的问答,看似忙碌,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还在同一层面重复;从课堂表面上看,学生能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表面上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通过提问来“灌水”,直到学生认同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老师和学生之间并没有真正的互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专家认为,要创设情境,巧妙提问,引发学生的心理认知冲突,让学生处于一种“想通心结却得不到,用言语说话充满能量”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把权力下放给学生,给他们思考、做和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提问和交流,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辩论。老师要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他们充分思考,给他们充分表达思考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会兴奋起来,参与热情会很高,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人才能发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根据专家的意见,调整我的教学策略,使我的教学尽快符合生本教学。我要开始改变了。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对策:
第一,做好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逐步消除因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而依赖大量课外时间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
第二,以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方法、课后反思等形式开展学习培训。很多时候,课堂的低效是因为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缺乏学习和研究,进而影响和制约了他们的课堂调控能力,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提问。我问学生的每一个小问题都非常简单明了。只要我结合实际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能说出原因,我都会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认为自己还能做这些事情,并且愿意去做。
第三,做好学生平时的准备工作。备课时,很多老师只习惯于准备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效率了。注重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时候,我经常会走到不爱说话的学生身边,鼓励他们在小组里勇敢发言。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常见的班级范围的学习交流中,我更注重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的参与。如果任何一个小组的这些同学发言,不管对错,我都会让全班同学用热烈的、鼓励的掌声激励。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的快乐。
第四,研究设计课堂问题。在真实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发现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很多老师的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想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研究。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价值、有启发性、有难度,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上课时,有的老师只是问学生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上课的思考时间,而且效果不佳。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了无效劳动,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些老师让学生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要求,学生漫无目的的阅读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老师只是对学生提出了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这样学生就失去了老师的有效引导。所以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减少“说和听”,增加“说和做”,尝试“教和评”。教师应该灵活教学。生本教育教学法中提到“教由学定”,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囿于“计划”和“进度”,不因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即兴发挥,那么我们就会在无形中走回老路,把学生引走,最终导致对学生积极性的打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放慢教学进度,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时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前不久,我在我们学校初中二年级上了一堂公开课《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次尝试。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这是一门复杂、困难和棘手的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指出,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创新理论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启发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聪明才智。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设计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活的历史,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探索历史、反思历史,特别注重情感和价值观教育。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和整合,构建更加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等开放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尝试研究性学习。课后实际效果基本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
教学中的缺点:
一是学生思维发展不够,如: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论述不够;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现在想来,我们应该不断地在课堂上开展对话,开发课程资源,实实在在地变“教材”为“用教材”,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反思,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思考。
第二,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思维。问题的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前提,是教学研究的核心。设计问题时,首先要展现问题的背景,产生认知冲突。其次,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因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必然会受到原有经验的制约和影响,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主动理解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我会尽力研究学生边缘思维区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