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号桥是什么来历?

重庆市内公路建设始于1927,南部干道于1935竣工,中部干道于1937竣工,北部干道于1952通车。一号桥连接东边的一座山,西边的华一坡,中间是一条深深的山沟。小冲沟不长,却又陡又深,把北区的主干道堵了十几年。抗战胜利后,北干道改建,到1947,路修到华谊路路口,因为这个山沟又停了。大桥的设计,墩已经竖起来了,设备跟不上,架梁通车有难度。改朝换代后继续施工,5月底通车1952。当时,一桥成为重庆的一景,一座标志性建筑。

一号桥长80米,桥墩全部采用耳石。底部长10余米,宽5米,层层垒砌,共80层,高30余米。几座桥墩巍峨巍巍。从人工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啊!桥栏杆是白色的,排成一条直线,灯柱像哨兵一样直立,圆形灯的组合豪华美观。很多画家画桥,画出了优秀的作品。桥下,脚下挂着窝棚。夏天的星空下,大键琴和笛子在演奏,竹丝的琴弦在沟里回荡。夏天偶尔涨水,河水倒灌进来。河街变成池塘,洪水淹没在桥墩下。大人着急家里被淹,家具损坏,孩子开心玩水。门板做成的木筏在水中漂流,转移和推动贵重物品。

在主导了半个世纪后,2003年,政府投资5400万元对一号桥进行改造,取消老桥墩,重新支撑起细细的桥柱,形成了两座桥并排的复线桥,两边竖起隔音板,看不到桥栏杆。这座桥不再有往日的雄伟,被深埋在高楼林立中。深深的山沟早已干涸,为拆迁安置建起了母亭。成千上万的平民挤在楼里,一座山被完全拆除,建起了社区花园。华夷坡上还剩下一些绿色。我想知道它什么时候会被占用。一号桥见证了重庆的历史变迁,向后人描述了重庆交通和人文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