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黄芪哪里有特产?
宕昌黄芪是甘肃陇南宕昌县的特产。宕昌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市西北部白龙江中游,岷江之滨。东接礼县,西接甘南州舟曲、迭部,南接武都,北接定西岷县。是独特的黄芪之乡。宕昌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景观独特。早在新石器时代,岷江两岸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早在商周时期,宕昌就是羌人的居住地(公元前11世纪),属陇西郡。后来东汉光武帝初年,羌道属武都郡。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建立宕昌国。隋朝第三年(公元607年),设立砀州总经理公署,砀州改为砀昌县,因此“砀昌”之名延续至今,6月1954。经国务院批准,西固县迁至宕昌,6月165438+10月13。从1935到1936,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两次经过哈达铺,作出了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定。哈达铺被称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2005年被列为全国3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和100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已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宕昌地形特殊,表演各异,既有北方的雄伟,又有南方的秀美。特别是国家AAAA森林公园——关鹅沟,景点众多,景色独特,被称为“小九寨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宕昌国古遗址,陡峭的三国古栈道,著名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如画的关鹅沟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使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宕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岷山山系与西秦岭的交错带,山势陡峭,地形复杂,属于亚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气候过渡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差异大,日照充足,地理环境独特,气候特征鲜明,形成了“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为中药材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宕昌县中药材资源丰富,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全县中草药资源690余种,野生400余种,其中收购142种。中药材有当归、大黄、党参、红芪、黄芪等10余种,常年自产,面积较大。可以说,宕昌的确是天然中药材的宝库。在这个天然的宝库里,有许多种群和性状都是当地特有的优质中药材,宕昌黄芪就是其中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贵则长。黄芪色黄,为滋补品之长,故名。这种风俗常用作黄芪。南宋药理学家洪敬说:“黄芪最早出陇西陶阳,黄白相间,味甘,今罕。”陶阳指的是周敏,宕昌的大部分地区过去属于周敏管辖。千百年来,宕昌的每一座山上都产有黄芪,所以有时也叫黄芪。神农草木经列为上品。宕昌气候凉爽湿润,日照充足,山高坡陡,地貌复杂,植被多样茂盛,除岷江流域河谷外,全县其他地区均可种植黄芪。宕昌黄芪和宕昌红芪一样闻名中外,主要取决于品质特征,品质特征取决于宕昌独特的地域环境。这种环境下的自然气候、土壤和独特的栽培管理技术与宕昌黄芪的品质特性密切相关。在民国时期,它已成为出口的商品药材之一。从1978,由野生药变为家养种。全县年均种植面积3万多亩,产量达到654.38+0.8万吨。宕昌县历届县委、政府领导都特别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上级组织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年,宕昌中药材种植由国家医药总公司援建,农业部药材司派梁金龙同志到宕昌任副县长,重点负责宕昌优良品种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在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中,各级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系列中药材种植经验,进一步扩大了优势品牌,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完善了服务体系。县内设有中药材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交流、沟通协调。通过设立示范点,选育和引进新品种,进一步改进种植技术,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和配方施肥,严格控制从种植材料到生产的各个环节,确保药材产量和质量,黄芪种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总之,宕昌黄芪自民国时期就被列为出口商品药材之一,自1978年开始种植以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享誉海内外。市场引导、政府鼓励、技术保障,黄芪生产呈现出群众积极性高、面积大、产量高、种植科学规范、产品质量好、药用成分含量高的特点,初步呈现出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趋势。黄芪产业已成为宕昌最具特色和潜力的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地点:甘肃
申请人:宕昌县中药材开发服务中心。
地点:2013
地域范围
宕昌黄芪可在宕昌县高山半山区种植,地处东经104 01′-104 25′,北纬33° 46′-34° 03′范围内,海拔1900 ~ 2200m,湿润、凉爽、半干旱、冷暖。区内有阿吾乡、哈达铺镇、利川镇、八里乡、庞家乡、南河乡、何家堡乡、木耳乡、杏花乡、车拉乡、江泰乡、夹河乡、城关镇、新城子乡、临江乡、干江头乡、两河口乡、沙湾镇、官亭镇、新寨乡、狮子乡、南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