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少数民族被称为“铜鼓之乡”?

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保存铜鼓文化的“活化石”。目前,该县民间流传和使用的铜鼓有612面,被誉为“铜鼓之乡”。麻将型是最常见的铜鼓类型,占世界传世铜鼓总数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以东兰为主要传承地的“壮族铜鼓习俗”,以及铜鼓文化衍生出的铜鼓、猴鼓、宋庄圩、马壮拐节等民族风情浓郁的舞蹈也得到了发展。自1990以来,日本、法国、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香港、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陆续到东兰考察铜鼓文化习俗。

为保护和向世人展示神秘的铜鼓文化,自1993起,该县对全县世代相传的铜鼓进行普查登记,同时对铜鼓文化衍生出的铜鼓、猴鼓、庄格威、庄麦堆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壮族铜鼓习俗”和舞蹈进行保护和传承。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春郎舞被列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猴鼓舞、布努瑶二声部瑶歌被列为河池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依托铜鼓文化,该县获得“中国民俗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