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录(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
1,韩国农业音乐舞蹈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蹈是一种集表演、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祭祀祈福,庆祝丰收。“农家乐舞蹈”,俗称“农家乐”,流行于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的朝鲜族聚居区。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朝鲜春播秋收祭祀仪式中的“神踏地”。农乐舞分为十二个部分。朝鲜族农家乐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者们随着唢呐、长笛和锣鼓的节拍载歌载舞,表达他们对幸运和幸福的美好祝愿。2006年5月20日,朝鲜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辽宁省吉林省
2.高跷
高跷又称“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跳舞时双脚踩在木高跷上而得名。高跷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戏曲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有高跷石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十几个人到几十个人;大多数舞者扮演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他们的服装模仿中国传统戏剧的服装。常用的道路有扇子、手帕、木棍、刀、枪等。有两种表现形式:踩街和离场。离场场包括舞蹈队以各种队形图案集体舞蹈、行走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许多男女互相跳舞,有时边跳边唱。
地址:山西、辽宁、山东、河南、甘肃五省。
3.秧歌
秧歌是中国一种流行的、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和风格。在民间,秧歌有两种称谓:踩高跷的叫“高跷秧歌”,不踩高跷的叫“土秧歌”。现代所谓的“秧歌”,多指“地方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时,《武林外传》精心介绍的民间舞队中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喜林的《新年杂咏抄》明确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田乐”的渊源关系。
地址: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山东、陕西、天津、吉林。
4.鼓励
鼓舞是中国苗族的一种民间舞蹈。苗族人的“鼓励”由来已久。在历史上,苗族打鼓和歌舞的文字记载更早见于唐代。鼓励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按舞者人数可分为三类:单人、双人、团体鼓励;又可按鼓舞的表现形式分为猴鼓、二人鼓、四面鼓、团圆鼓等四类。表演形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节日氛围精彩纷呈。
地址:北京、河北、山西、吉林、浙江、山东、陕西、甘肃、云南和辽宁省。
5.花鼓灯
古画花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剧,艺术风格独特,艺术语言丰富。以冯派、、郑派、杨派等十几个流派为代表的花鼓灯,以其刚健质朴的舞蹈动作、欢快热烈的动作、洒脱的表演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震撼人心的民间舞蹈之一。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被誉为“淮河上的兰花”。
地址:安徽省
6.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蹈中著名的传统表演舞蹈,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瑞丽、泸西,西双版纳、孟定、梦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以滇西瑞丽市的孔雀舞为代表。相传1000多年前,傣族首领叫马模仿孔雀开屏的优美姿态,学习舞蹈。后来被民间艺人加工定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云南省
7.舞狮
舞狮又称“狮舞”、“狮灯”、“舞狮”、“舞狮”,经常在节日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是中国各族人民眼中的吉祥动物,象征着吉祥如意。因此,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人们消灾求吉的美好愿望。舞狮历史悠久,汉代《礼乐》中记载的“象人”就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关于舞狮的生动描写。现存的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两大类。南狮武功更高,矫健凶猛。北狮妩媚可爱,表演内容多为戏谑。根据狮假的材料和装订方式不同,各地的舞狮也有很多种。
地址:北京、河北、山西、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和贵州。
8.舞龙
舞龙,又称“龙舞”,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它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中,其形式之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蹈所不能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好几个人在端午节集体求雨。在汉代董仲舒《春秋》故事的记载中,已经有了各种舞龙求雨的明确记载。此后,历代诗词中记载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舞龙仍然是民间节日和节庆中常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龙的基本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
地址: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
9.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摇摆舞有两种:大摇摆舞和小摇摆舞。小波,土家语叫“Sevbax”或“sev bax”;大浪,土家语叫Yevtixhhex。它集舞蹈艺术和体育健身于一身,被誉为“东方迪斯科”。摆手舞反映了土家族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模仿动物和动物的姿态。
地址:湖北湖南重庆。
10,花灯舞
花灯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主要在元宵节表演,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花灯舞起源于元宵节,是灯的制作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以灯笼为道具的舞蹈形式。因为灯的形状不同,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在南方表现不错。灯笼舞在明清时期就已流行,清代文献中也有不少记载。花灯舞主要在晚上表演。灯和人在彩灯的照射下充满情趣,或通过彩灯形成不同的队形和图案,或放置“吉祥”、“太平天下”等字样,或在变化和穿插中表现各种意境。
地址: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东省。
国家非物质传统舞蹈名录
名字
在该地区
遗产项目编号
朝鲜族农乐舞蹈吉林省III-24高跷甘肃省III-9秧歌北京III-2励志北京III-42花鼓灯安徽省III-6傣族孔雀舞云南省III-27舞狮北京III-5舞龙广东省III-4土家浪舞湖北省III-17灯舞江西省III-45傩舞广东省III-7热酒吧舞。26竹马浙江III-44朝鲜族长鼓舞吉林III-59彝族三弦舞云南III-75玄武西藏自治区III-80鹤庆西藏自治区III-83俄罗斯踢踏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III-144羚羊钱边宁夏回族自治区III-143陇西云阳板甘肃省III-142云南省傣族白象、马鹿舞III-14138+034山西翼城III-133六郎庄、芜湖棍、北京III-132鹤舞、吉林省III-58姚昌谷广西壮族自治区III-60麒麟舞、香港III-43达斡尔鲁日格勒舞、黑龙江省III-28木鼓舞、贵州省III-25陶舞、云南省III-20弦舞、西藏自治区III。38+031锅哇青海省III-130怒族达尔比亚舞云南省III-129水鼓舞云南省III-128 _鼓舞云南省III-127耳歌云南省III-126布依族过渡舞贵州省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