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管?
其实只要了解这本古书的年代、作者、文化背景,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战国中期,天齐之君建立稷下学宫,广纳天下英才,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四海饱学之士。齐国君主为他们修建了大殿,把他们当“博士”看待,让他们在这里“不任职而谈国事”,安心讲学讲学,著书立说。这些措施使夏姬龚雪很快成为各国的学术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主要舞台。这些外国学者来自四面八方,带来了其他国家的知识和文化。他们在稷下学宫非常活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他们促进了齐国与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和繁荣了齐国文化,同时也必然对齐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泛滥,齐国本土的一些文人不愿意以主人自居。因此,如何接受外来思想文化的挑战,发扬齐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使其始终保持齐国特色,与外来思想文化争夺稷下学宫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在这些齐国本土学者中,除了田骈、等知名人物外,大部分都是无名之辈。他们的名气、影响力和影响力都不如田片和殷闻。他们需要一面精神旗帜来号召和团结那些以继承和发扬本土思想文化为己任的齐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辅佐齐桓公“九合一”的大英雄管仲,共同创作了《管子》这本书,这是气学的结晶。他们不仅收集、记忆、整理了管仲的轶闻,还汇集了齐国产生、流传、发展的特色思想文化,同时以管仲之名,结合当时的实际,阐述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各有所长,形成了《管子》不同学派的特点和《管子》的复杂性。简而言之,《管子》的主体是战国时期一群尊崇管仲的无名齐人的集体创造,是齐国本土思想文化的汇集和结晶。在刘翔校对书籍之前,这些收藏和创作可能还在继续。据刘向《管子叙录》记载,刘向在整理此书时,收集了“中外书籍564种”,其中难免会夹杂战国乃至汉代以后的作品,如《轻重》。十六篇是关于经济理论和理财思想,被学术界公认为汉代著作。南宋学者叶适认为《管子》“非一人所撰,亦非一时之书”,堪称准确。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梳理《管子》的内容,更好地解释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疑问和争议。
《管子》虽是管仲而非管仲所作,但确实保留了管仲的一些遗风和轶事,在齐国流传已久。经过收集整理,编成了追溯齐桓公任用管仲事迹的章节,如大匡、中匡、小匡、牧民、全休、情况等。
《管子》的内容虽然复杂,但不是杂凑,而是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思想,即法治思想,以任法、法明、法法法、陈俊(上下)、、齐法、班法、重判为主体。这几章在书中占的比重最大。战国时期,改革强国是各国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法治思想最为流行。《管子》以法治为中心思想,反映了时代的主流思潮。此外,《管子》中强烈的法治思想也与以姜太公、管仲为代表的齐文化中重视法治的传统有关。《韩非子五题》云:“今中国人皆言治,藏商及管理之人家中有之。”也说明《管子》以法治为中心思想。对于《管子》的法治思想,我们要特别强调几点。首先,《管子》的法治思想不同于以、舒、韩非子为代表的三晋法家,他们主张专职刑法,拒绝道德教育。而是礼法并举,在坚持法治的同时吸收儒家倡导的道德教育。这大概与齐与鲁关系密切,其文化长期受到源于邹鲁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关。正因为如此,以《管子》为代表的齐国法家思想,并不像三晋法家那样阴森、残酷,而是比较温和,学术界通常称之为“齐国法家”。第二,《管子》的法治思想不像以《尚军》为代表的早期法家那样缺乏理论深度,它侧重于对法治进行形而上的哲学论证,特别是用道家哲学论述法治的合理性、必要性、权威性和可行性,所以《管子》的法治思想显得具有理论深度和思想高度。这显然得益于盛行于夏姬龚雪的道家哲学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管子》中融合了道与法的法治思想也被学者们称为“道”。第三,从道家理论的发展来看,道法结合、以道论法的理论模式是道家理论的重大发展,避免了道家在“一切为了法治”的争论中因只谈抽象哲学而被边缘化。《韩曙·文艺志》将《管子》归入道家范畴,着重论述了《管子》对道家理论的重大贡献。《管子》在道法结合、以道论法的理论模式上做出了最多的探索和贡献。这种理论模式代表了战国中后期学术思想发展的大方向。
《管子》四篇《内功》、《白心》、《上心》、《下心》,因其鲜明的本质论,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郭沫若等人曾提出这四篇是宋阴派作品。后来,张岱年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四篇文章的思想与《庄子天下》等文献记载的宋尹时期的思想不同。,殷闻的想法。现在看来,宋和殷的观念大相径庭,应该属于不同的学派。朱波等人提出这四篇文章是沈导的作品,张岱年也提出了不同意见。《内功》等四篇的作者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流行于天地之间,是人类生命、思维、智慧的源泉。当人摆脱了私欲等不洁之物,达到一种特定的正、定、空、静的状态时,就会吸引和积累精气,最终成为智慧最高的人。《管子》以质论道,丰富和深化了道的理论,是道家思想在《齐地》中的新发展。精气论的产生与重视行气养生的齐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齐人很早就注意到“心”与“气”的密切关系,并探讨了呼吸、导气等行气养生的方法,通过治气来实现健康长寿、提高智慧。战国时期《内功》等文的作者将齐文化中固有的气论传统与当时流行于的老子“道”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气学特色的精气论,不仅丰富了“道”的哲学,而且将中国古代的气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子》中还有一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章,即四季、幼官、五行、轻重。这四篇在古代阴阳五行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阴阳五行原本是两个起源于不同地域,独立发展的理论体系。后来他们合并了,合并的原始证据保存在《管子》里。显然,以四时律令为主要内容的阴阳学说是一个偶数列,而以金木的水火土为主要内容的五行学说是一个奇数列。为了实现这两种理论的合流,必须解决奇数列和偶数列如何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极难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少年官》《四季五行》《轻重》如实记录了阴阳五行为解决这个问题绞尽脑汁的几个方案。他们用五种行为框架和阴阳的动态组成了不同的宇宙图式,把各种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按照阴阳五行的分类塞进这些框架里,用来解释世间万物的本质和运动,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活动。这些宇宙图式标志着阴阳五行学说合流的初步实现,也标志着阴阳家和五行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正式出现。
《管子》之所以融合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由于夏姬龚雪带来的历史机遇。夏姬龚雪成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聚集在这里,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思想和文化。南方的阴阳学说和北方的五行学说也在这里相遇。它们原本是试图解释世界的本质、万物的生成和探索宇宙万物变化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存在交融和融合的可能性。阴阳五行合流,是先民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结果。夏姬龚雪的长期存在为这种融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管子》中的融合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夏姬有数百所学校,促进了齐国的繁荣。齐、秦两个大国的君主都曾酝酿称其为“东帝”、“西帝”,这也刺激了的学者。为了配合齐国的帝制运动,他们试图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解释一切现象,这才能无愧于“西帝”。最热衷于齐国帝制运动并为之制造舆论的是齐人。所以《小官》和《四季》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极有可能是当时活跃在稷下学宫的一批齐国佚名学者。
推荐以下三个版本供参考阅读:《管子·校正》,(清)戴望,中华书局《儒林外史集成》;
关焦,郭沫若,闻一多,徐渭?科学出版社出版1956;
《管子注译》,赵守正,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