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历史沿革

1918年4月,长武地方商会、市公所、乡公所、公物管理处联合发函,代表叔叔钱琳,专程到无锡普仁医院,要求在长武设立分院。

1918年5月,芮真如来到常州,与各种民众团体商谈成立事宜。经讨论,决定临时借用旧阳湖县部的部分房屋作为院址,命名为“武进医院”;启动资金应由教会和当地公共团体平均承担;除了医院收入,当地政府每年拨款1000元,不足部分由教会补贴。

1918年6月2日,美国教会正式任命芮真如为院长,段为副院长,并随传教士施密德来到教会。原来设在旧阳湖县部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搬进了白云渡的旧于之学校。经过20多天的装修,购置了30张木床和一些零星用具。拥有文昌阁等30多栋建筑和平房,简单布置了诊室、手术室、药物室、实验室、消毒室、重症监护室。

1921年,医院董事会召开会议,大家都认为医院借用公职不是长久之计。因此,由地方公共组织提出,并经财政部批准,允许医院使用旧阳湖县署的所有基地。基地原有房屋80余间,由“监理会”以6000元左右的价格购买。

——1926年下半年,迁至千居街铜山社地址,20多个基地和房屋全部划归医院。至此,医院已基本成型。

——1926年,临时医院直属武进医院。1930年后,“临时医院”这个名字在当地不再被提及。

——923年6月20日,芮真如在《新武进报》发表声明要求处罚,工程完成。1923年4月,鉴于死去的死者家属在院内到处焚烧明器,有损院方的视线,在警察局后面的西空地上,建了两间平房,西边叫“神中堂”,当地人叫“太平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医院还修建了护士长房、护士学校教室、护士宿舍、医生职工房等建筑和水塔。

1929年,武进医院的建立得到了政府的正式登记。

1925年2月24日,芮真如院长因患斑疹伤寒在苏州博西医院病逝。博Xi医院派Szummer博士担任院长。1925年6月,美国监事协会派遣美国医生比德到该医院担任院长。

1931年冬,新院破土动工。1933年夏,病房楼和门诊楼两项工程基本完工。门楼正中嵌有常州书法家唐拓题写的“武进医院”。因为捐款,命名为“史蒂文森纪念医院”,提交的材料称“江苏常州武进医院”。但这两个名字并不通用,仍被称为“武进医院”。

1933年7月1日,下午2点,医院举行开业典礼。

1935年,苏州博西医院院长苏默去世,武进医院副院长赵乐门调任苏州接任院长。卫思德(美国人,护士学校校长助理、副护士长)也被调去当护士长。1936年夏天,比德回到美国,开始另一个官方假期,沃克代表院长出席。

1937年11月29日(农历十月二十),日军入侵长川。从此,武进医院落入敌手,进入动荡阶段。

1942年8月,日军突然占领医院,强迫医院工作人员限期离开医院,所有物资不准取出。并将医院改为“二十七师第四野战医院”。

1945年12月31日,国民党政府宣布:“敌解除武装后,军政部长溪接收组组长彭派员查封。”当时,“军政部京沪特派员公署常接收团”彭鼎轩、胡祖淦正式接收,日军由第27师团第4野战医院院长、陆军医生少佐林次郎移交。

1946年9月16日,福士赖德医院被重新任命为护士长。1947年4月28日,比德被杨坚召回美国。7月,杨坤赴美留学,教会聘请湖州福音医院院长翟培清代理。

从建国到1984年,医院稳步发展,逐步加强基础医疗建设。从65438到0984,医院正式开始各项改革。根据上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部署和要求,改革领导体制,明确党政分工,实行院长和科室主任负责制;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原有的奖金分配“大锅饭”模式,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实行岗位责任制,经考核后发放津贴和奖金;改革职工公费医疗制度,采取个人负责、结余归个人的办法,有效遏制公费医疗费用和药品浪费的逐年增长;在业务部门,有选择地试行了护理责任制、牙科技术经济责任制和制剂承包责任制等改革。

1988,党群工作机构改革。1989医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实行科室自查、重点科室检查、医院科室抽查三级质控考核,有效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65438-0989,医院主办“全国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医院运行机制研讨会”,卫生部相关司局领导先后来院调研改革发展情况。

1985,新外科大楼竣工。在普通外科的基础上,开设了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骨科、男女普外科等专科病房,扩大和调整了医院外科系统的规模和床位。每个病房都专门设立了善后处理室,配备了专科医生,分科室值班,使夜间急诊病人的安全系数有了明显提高。

1986-1990,医院连续五年获得“省级文明医院”、“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普法先进集体”、“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根据骨科主任医师、优秀医生闫东方的先进事迹,医院专门拍摄的电视电影《爱心病人》获得省委宣传部省级党课电视电影一等奖,卫生部教育司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电视电影展评三等奖。

1994 12被评为全省首批9家“三甲”医院之一,也是当时全省综合医院中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65438-0984,常州市第一医院首次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99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卫生局的关心支持下,常州市第一医院以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为平台,成立了医学院附属医院。

1995 65438+2月26日,常州市第一医院挂牌为苏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首创了省内领导体制、隶属关系、经费渠道一致的异地非直属附属医院管理体制。双方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在医学教学和科研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在这一点上,医院的教学、科研、临床医疗都比齐飞好。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呈现出引领新一轮发展的新起点和新平台。

1995新建药房大楼,主要用于患者输液,有效缓解了输液场所紧张的情况。1996,全院增加绿化面积2000多平方米,荣获“常州市绿化达标单位”称号。1997年,医院正门改建,主干道建成1400平方米,原有病房全部重新粉刷粉刷,外科楼各病房增设病人卫生间,基本解决了病人洗澡难的问题;新建的6号病房楼总建筑面积4486.24平方米,将于一年后竣工投入使用。1998年,全院路灯全部安装新的照明光源,种植草坪1600平方米。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荣获全市先进单位称号。1999,综合病房楼筹建启动。

2000年,医院业务总收入达到2.74亿元,比1.95增长1.8倍,比1.90增长9654.38+0倍。医院固定资产总额654.38+0.65亿元,比654.38+0.995高出2倍,比654.38+0.990高出654.38+0倍。成绩得到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和表扬,两次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医院”称号,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行风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2000年8月1日,常州市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常州市第一医院被确定为首批定点医疗机构。

2002年6月165438+10月,总建筑面积45456平方米的综合病房楼试运行,是当时全省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一流现代化病房楼。

2003年,新直线加速器室投入使用;同年,在普通病房楼西侧新建了总建筑面积565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集信息管理、行政办公、学术报告厅等功能于一体。大楼配有电子阅览室和与苏州大学图书馆联网的文献检索利用系统,为促进医院临床教学、开展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创新平台。2005年4月10日,经市政府批准列入重点工程的新门急诊综合楼奠基。2006年,根据市政府统一规划,常州卫校和常州市中心血站的土地和房屋全部有偿转让给医院。

2004年,开设了近70张床位的放疗病房,医院肿瘤放疗进入了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平台。到2008年,医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总额为2.49亿元,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47万台,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37台。

2005年,常州市第一医院被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到2006年底,在省办对全省36家三级医院出院患者的满意度测评结果中,常州市第一医院在全省10家基础现代化医院中排名第九位和第二位。

2007年,常州市第一医院被省卫生厅确定为首批开展人体肾移植、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以及心脏疾病介入诊疗的医院。

2007年,省卫生厅授予医疗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8项,常州市第一医院获得5项,居全省医院之首。这些奖项大多是与外国合作的结果。常州一院“中美现代医学研究中心”开展“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的神经电生理及临床应用研究”,于2008年获得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卫生部共同设立的宋庆龄儿科医学成就奖。

2008年5月,门急诊综合楼竣工投入使用。该工程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总建筑面积68293平方米,其中地上主楼20层,裙楼5层,地下1层,充分体现了人性化、集约化、功能化、生态化的现代化医院建筑要求。

截至2008年底,全院共有职工201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84人,占职工总数的73.7%。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90人,副高级职称256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博士225人,占博士总数的37.8%,其中博士32人;大专以上学历护士718人,占护士总数的77.8%。87名工人中,97.7%为技术工人,其中高级技师2名,工人技师11名。高层次中等卫生技术人才中,2人入选省“135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对象,12人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