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历史和起源
火锅历史
古代有些皇帝对火锅有一定的情结,元世祖的忽必烈就喜欢吃火锅。
有一年冬天,部队突然要走了,他饿了,坚持吃羊肉。情急之下,聪明的厨师将羊肉切片,放入烧开的锅里焯水,加入调料、葱花等东西。忽必烈汗吃了之后赞不绝口。
后来当了皇帝,还惦记着这道菜,给它起名叫“涮羊肉”。相传明朝文学家杨慎,小时候随父杨廷和到弘治皇帝御花园赴宴。
宴席上有一火锅涮羊肉,火堆里烧着炭。弘治皇帝借此机会得到一副对联,上面写着“炭黑红如雪”,请众大臣转告他说得对。大臣们顿时面面相觑。
这时,年轻人杨慎悄悄给父亲朗诵对联:“黄米白霜”。他的父亲接着把儿子的对仗读给皇帝听,皇帝非常高兴,立即享用了一杯皇家葡萄酒。
清朝乾隆皇帝也迷上了火锅。他去过江南很多次,到处都有火锅。
相传嘉庆元年正月,他在宫中举行盛大宴会。宴会上菜超过1550个火锅,邀请超过5000人品尝,成为史上最大的火锅盛宴。
现代火锅
一些现代文化名人也对火锅情有独钟。名人胡适爱吃家乡惠州的火锅。在家里招待客人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他老婆精心烹饪招待的。
著名作家梁实秋在一篇名为《胡适先生二三事》的随笔中,描述了徽州火锅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胡适对徽州火锅的偏爱。
著名电影导演谢天早年在重庆时,就喜欢吃重庆火锅,是个爱吃火锅的“馋嘴”。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烹饪技艺的发展,火锅的品种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按燃料分,有木炭火锅、燃气火锅、电热火锅、酒精火锅。就质地而言,有锡火锅、铝火锅、不锈钢火锅、搪瓷火锅。按结构分,有连体火锅、分体火锅、鸳鸯火锅。按烹饪风格分,有汤焖火锅、炖火锅、煮火锅。
火锅的种类为餐桌增添了几分热闹的气氛。
千里不同,百里不同。中国的火锅五颜六色,种类繁多,比如广东的海鲜火锅,里面全是海鲜。食材很讲究,味道很好吃,很有意思。食之不腻,味之无穷;苏杭的菊花火锅,火锅汤是鸡汤或高汤,辅以肉片、鱼肉、鸡肉、菊花,清香爽口,别有风味;云南的云南风味火锅的特点是必须装云腿,配以香菇、鱼等原料,嫩、辣、味十足。重庆的毛肚火锅具有原料多样、卤汤浓鲜、麻辣醇厚的特点。
除此之外,北京的涮羊肉、浙江的巴生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山东的涮羊肉也各具特色。
火锅不仅仅是美味,更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的品味增添了优雅。
吃火锅的时候,男女老少,亲朋好友聚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周围,抱在一起,挥着手,感觉很温暖,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气氛,很适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东北,人们招待客人时,火锅里的菜排列得相当有规律:先飞后走,左边是鱼,右边是虾,四周撒上菜花,也就是把鸟的肉放在灶口对面的火锅里。前面是动物的肉放在火锅后面,左边是鱼,右边是虾,各种菜丝放一点,就像“众星捧月”表示尊重。
如果对待不速之客,在火锅前放两个特大号肉丸,再放上动物肉,以示离开。
在重庆,我们也讲究吃火锅。一般最基本的调料是葱、姜、蒜、香油,这样才能吃到火锅的原味。
烫菜是有规矩的。先吃毛肚鸭肠之类的食材。烫法是:七上八下,这样烫出来的菜最嫩。
招待客人或者和朋友聚餐,一顿火锅几瓶重庆人最爱的江最能符合重庆人火爆热情的性格。
台湾省的客家人经常在农历除夕的第七天吃火锅。七种火锅料缺一不可,分别是芹菜、大蒜、洋葱、萝卜、韭菜、鱼和肉,分别代表“勤奋、识数、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盈余、富足”。
火锅的形状
火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浙江等地出土了5000多年前与陶壶配套使用的小陶炉。可以轻松移动,可以算是火锅的初级形态。
北京延庆龙庆峡山容文化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的痕迹。
奴隶社会晚期,出现了小型青铜鼎,高不到20厘米,口径约为15厘米。
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内铸有夹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有开口,可以用来送炭火。有的鼎腹较浅,中间夹着一个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为丁?文鼎?又小又方便,可以说是比较好的火锅。
在汉朝,有一种称呼?染色炉?、?染杯?小青铜器的结构分为三部分:主体是炭炉;有一个杯子,上面有食物,容积一般是250到300毫升;下面有一个炭火托盘。
可以推断这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唐宋时期,火锅开始流行,官员和名人举行宴会,准备更多的火锅。
五代有五格火锅,分五格供客人涮。
那时候火锅也叫暖锅,一个是铜的,一个是陶的,主要用来煮肉。
到了清朝,各种火锅配火锅已经成为宫廷的冬季美味。
火锅是中国一种独特的吃法。火锅的圆形设计使食客融入一个圆圈,也预示着中国人注重团圆的传统习俗。这种冬天用碳热水煮牛羊肉的吃法也符合满族人的饮食习惯。
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会中,除了山珍海味、土地和水,还专门用1650个火锅招待客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火锅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