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数据
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兴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第一个制造和使用音乐钟的国家。
它由青铜制成,由大小不一的扁圆形钟按音高顺序排列,挂在巨大的钟架上,分别用T型木锤和长棍敲击,可发出不同的乐音。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一样,所以根据声谱轻敲就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木架上挂着一套不同音调的铜钟,侍女用木槌敲打着音乐。
扩展数据:
编钟代表:
战国早期文物曾侯乙《编钟》于65438年至0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这套编钟的钟座很高,被两个长短不一的立面垂直相交,呈正方形。七根彩绘木梁两端用有龙纹的铜套加固。
它由六根剑形铜柱和八根柱子支撑,形成上、中、下三层。有246个钟架和挂钩(包括可拆卸部件)。短立(左)335,高273,长立(中、右)748,高265 cm的编钟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是象征主人权力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曾侯乙编钟65个,分为八组:上三组为纽扣钟,19铃;中层第三组为南中,33件,分为短件、无件、长件三种;下层由两组大长编钟组成,12件。
另一场战斗。最大的1件高152.3cm,重203.6kg:最小的L件高20.2 cm,重2.4 kg。钟体总重量2567kg,钟框铜部分(包括挂钩)4421.48kg。
编钟的挂法有三种:下钟环挂,中钟两种钩,即爬虎领和双杆领,架钩和焊钩两种钩;上钟是插装式的,用一个销钉来摆动和钩住时钟旋钮。
钟、钟架和钟钩上的铭文共有3755字,包括编号、记录、注音和乐理。铭文大多是错金的。雍钟所有笔记的题字都是“曾侯乙为持钟人”,说明钟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是曾侯乙。
百度百科-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