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蜻蜓眼”?这种战国时期就有的玻璃珠,你了解多少?

近两年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成都发掘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包括青白江双源村墓地、蒲江胡飞村棺材墓等。在这些墓葬的出土物品中,有一种很小但很特殊的物品——“蜻蜓眼”玻璃珠。战国早中期双元村的“蜻蜓眼”(K-Ca玻璃)通过近年来对成都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的科学考古研究,考古学家发现这些物品是中国先民自己生产的玻璃制品。战国晚期浦沿村的“蜻蜓眼”(钾钙玻璃)是一种古代饰品的俗称。蜻蜓的眼睛是玻璃做的,也叫琉璃。人造玻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西亚和埃及,最早的用途是制作珠饰。先是单色玻璃出现,1000年后才出现彩色玻璃。公元前15世纪,玻璃珠上开始出现彩色斑点、条纹或点状图案。世界上最早的蜻蜓眼睛应该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鬼眼”或“与神交流的眼睛”。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可以通过蓝色来表达对上帝的向往,所以人们经常在饰品中使用蓝色玻璃,或者佩戴在身上,传达对天国的祝愿。他们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却看不见上帝。“蓝色精灵”蜻蜓的眼睛可以带着灵魂去见上帝,去天堂。这种有“复眼”的玻璃珠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国。虽然中国中原与西亚相隔数万里,但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青铜时代,东西方文明之间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在中亚和西亚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区旅行,玻璃很漂亮,便于随身携带。游牧民族把这种镶嵌玻璃珠从西亚带到了中国。这种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西亚玻璃珠,在当时的中国是极受王公贵族喜爱的。发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蜻蜓眼”等玻璃珠并不都是西方的钠钙玻璃体系。我国古代先民一直在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学习和模仿玻璃制作,做出自己的创造,包括“蜻蜓眼”,即铅钡玻璃和钾钙玻璃。目前可以初步判断这些玻璃珠是华夏先民自己生产的玻璃制品。其中“蜻蜓眼”和一些青釉砂管都是钾钙玻璃,而一些灰黑釉砂管则是中国古代公认的独一无二的铅钡玻璃。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这些“蜻蜓眼”玻璃珠和管饰在材质和形状上与长沙、靖州出土的相似。推测两者可能同宗同源,也可能受楚文化影响。这类玻璃制品的最初构思仍来自西亚、埃及或地中海,体现了2000年前古先民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视野和意识。我们先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蜻蜓眼”玻璃珠的特点。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玻璃眼球多为球形、不规则形,也有扁方形或扁鼓形。尺寸比较小,大部分直径不到两厘米。一般在一至一点五厘米之间。珠子多为绿色、蓝色或黄色,母体半透明。其装饰纹样简单,采用西亚常用的几何图案,与同时期中国玉器或金属器物上的云纹、龙纹、壁邪等传统纹样有较大区别。蜻蜓眼的装饰风格独特,也可以说是偏向西亚风味,主题只有同心圆。同心圆一般是三层,多的有五六层。它们以平面的方式嵌入,中心点为深蓝色,外层为棕白色或蓝白色。嵌在眼球里,无缝,不凸出,不易脱落。战国晚期的蜻蜓人的眼睛不同于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的眼睛。它们的体型略大,直径约2厘米,手工更为精细。颜色上虽然没有突破,但依然是不透明的白色、蓝色、棕色、卡其色。但其装饰花纹华丽多变,圆形花纹凸起或雕花,造成鼓眼的效果;还有眼睛的白色轮廓与“祈月”形成同心圆,产生斜视效果,使“眼睛”更加生动传神。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轮台群巴克发掘了公元前8-9世纪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蜻蜓眼睛,与春秋战国时期伊朗吉兰州和我国中原地区的蜻蜓眼睛非常相似,进一步证明了蜻蜓眼睛从公元前1000年或稍早一点的西亚游牧民族经过了漫长的千年,而我国并非如此。春秋战国时期同时出现了镶嵌玻璃和单色玻璃块,这期间没有发展过程。山西长治汾山岭270号墓、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洛阳中州西宫路基、河南固始后古堆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等地均有蜻蜓眼出土。战国时期的“蜻蜓之眼”作为中国玻璃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古代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赢得了越来越多藏家的追捧和青睐。花雨之门网宝收藏一次付费,网宝两次鉴定。网宝收藏为您省去了声明的麻烦,如果华宇之门发布的内容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我们的宗旨是传播传统文化,分享藏族认同知识,弘扬正能量,我们提倡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华宇门官方微信官方账号ID: hntvhuayuzhimen)。我觉得不错,请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