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介绍一下意识流?
意识流是作家和评论家使用的误导性术语之一。它之所以误导人,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但却像“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一样五花八门——甚至模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19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的是人类意识的连续流动。詹姆斯认为,人的思维活动不是由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的,而是一个包含各种复杂的感情和思想的连续的“流”。
“意识流”一词最早出现在有关心理学的著作中,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在1884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忽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他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间断的“流水”。他说:“意识不是一个个碎片的连接,而是一个不断的流动。”用“河流”或“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在这之后,当我们再谈到它的时候,姑且称之为意识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流。”后来,他在《心理学原理》第九章(1890)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的是不间断的思考,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还强调它的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粹主观的东西,它能使现在和过去不可分割。这一观念及其内涵直接影响了作家,并被他们所借鉴和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导致了“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事实上,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并不是意识流文学产生的唯一诱因。和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一样,它也是20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人们在新的经济结构体系中重新定位后挖掘出来的新的文学领地。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流行的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强调直觉是理解世界本体论的唯一基础。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延伸”。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行的唯一动力,客观事物无非是其外在表现。因此,我们永远无法通过理性的分析来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了解世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是文学的对象,作家必须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把握理性所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的结构来工作。另一位对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流文学影响很深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打开了眼界。他的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和无意识理论旨在对抗“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来自于人的本能冲动;人类6的本能冲动往往受到社会规范和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柞蚕家族的创作活动是一个突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从而释放被压抑的本能(力比多)的过程。
“意识流”这个术语在用来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术语,它具有双重隐喻意义,也就是说,“意识”一词和“流”一词都具有隐喻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借助意识流展现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展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的叙事提供了理论基础。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对小说叙事过程中人物连续流动的模仿。具体来说,围绕着人物表面看似随机生成、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观察、记忆、联想的所有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感、愿望交织展示,如实准确地描述人物意识的流动过程。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和卡夫卡都因成功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
意识流文体的基本特征意识流文学的高峰基本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究竟是一种文学体裁还是一种创作方法,早有争议。事实上,严格意义上很难被视为一种文学体裁。一方面,公认的意识流作家在创作中没有交流,没有共同目的的宣言,没有具体的组织。另一方面,意识流文学发展了很长时间。早在19年底,这种方法就被用于文学创作,但整个20世纪,世界各地仍有不同时期的意识流文学作品。这种情况很难被“文学体裁”这个概念所涵盖。
虽然意识流作家在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比如普鲁斯特可以用“本能的回忆”来渴望一种神奇的力量,从潜意识中唤起过去的美好画面,留住快乐和幸福;乔伊斯则热衷于表现人类的罪恶和动物的本性,描绘意识活动中充满黑暗和盲目的混乱画面;福克纳的意识流作品与美国南方社会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充满了抒情性和唯美主义。然而,意识流作家在创作中仍然表现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征。
首先,就表现对象而言,意识流文学没有传统现实主义文学那样反映现实生活,描写地道典型人物的规范,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着重表现人的潜意识、潜意识甚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只是反映了外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但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所以,作家要把重点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写上,写出人的内在真实。从这一文学观念出发,意识流作家将创作视角从“外”转向“内”。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依附于小说的情节作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独立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被极度淡化,隐退在小说语言的帷幕之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四个部分——班吉、昆廷、杰森和迪尔茜——都是通过不同人物复杂的意识流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其中夹杂着理性和非理性。
由于意识流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意识,作家的叙事角度也较传统文学发生了变化,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重心完全从外在的描写转向了内心活动的呈现,即人物意识流过程的直接呈现。按照法国叙述者齐内特在叙事话语中划分的“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等范畴,继韦勒克和沃伦发明的“叙事聚焦”一词之后,意识流文学大多选择“内聚焦”的叙事角度。内部焦点意味着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小说所表现的只是某个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见所闻,这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叙述者全知无所不在的“零聚焦”模式完全不同。采用内聚焦的叙述者必须跟随人物,小说世界的广阔完全取决于人物的视野。当人物的视点消失后,叙事对象的顺序也要被打断。比如在《喧哗与骚动》的第二章“昆汀部分”,福克纳就表明昆汀的叙述突然中断以示自杀。
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是按照客观的时空顺序或事件的发展进程来架构作品,而是按照意识活动的逻辑和意识的流动来安排小说中的段落顺序,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交融。人物意识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画面中;它起着内在联系作品结构的作用。
人的意识是复杂的,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并存。有清晰完整的意识,也有朦胧碎片的意识;有言语层的意识,有尚未形成语言的前言语阶层的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混杂在一起,交替出现,很难从中找到逻辑轨迹。时间倒转和空间重叠已经成为意识世界中常见的情况。意识流文学试图真实地展现人类意识的流动,这使得作品的内容无法按照正常的时空顺序逐一展开,而是按照不同于“空间时间”的“心理时间”(柏格森语)来表达意识的流动。福克纳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转移这些人,不受空间或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限制,随机调度了书中的人物。结果很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这种“随机调度”的能力,来源于意识本身不受时空限制。在《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和昆廷的意识在不断跳跃,现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没有界限。书中内容颠倒,时间混乱。作者对此不做解释或说明,只是通过改变字体或标题来提醒读者。比如小说《1928年4月7日》第一章“班吉的那一部分”就是一段话:
我们沿着篱笆走到花园的栅栏边。我们的影子落在栅栏上。在篱笆上,我的影子比莱斯特的高。我们来到了缺口,穿过了它。
“等一下。”莱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穿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
凯蒂从钉子上解开了我的衣服,我们通过了。凯蒂说,莫里叔叔照顾我们,让我们不要让任何人看到我们。让我们把猫放在腰间。猫腰,石磊。就像这样,你知道。我们的猫下了车,走过花园,花儿围着我们,沙沙直响。地面紧张而坚硬。我们又翻过围栏,几头猪在那里嗅来嗅去。凯蒂说,我猜他们一定很难过,因为他们的一个伙伴今天被杀了。地面紧张坚硬,被挖开了,大块大块,凹凸不平。
凯蒂说:“把手放在口袋里。”。否则会结冰。快到圣诞节了。你不想你的手冻僵吧?
“外面太冷了。”威尔什说。“不要出去。”
(威尔什是康普生家族的黑人男孩,迪尔茜的长子。三个黑人男孩前后服侍班吉。1905之前的Wilsh,还有迪尔茜的小儿子T?p?Wilsh,“当前”1928是迪尔茜的孙子莱斯特。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中使用不同的黑色书页来表示不同的时间顺序。)
因为作家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秩序,重新建立了时空的秩序,在感觉、刺激、记忆、联想的作用下,真实地呈现了小说中人物的混沌、多层次的立体感受和意识动态,所以读者总能体验到作品中人物所经历的那一刻——心理时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最后一章描述了女主人公莫莉的困倦情态,她的意识自由浮动,模糊不清,最后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标点符号和句子,显示了意识的不间断流动。
意识流小说最常用的手法是1,直接内心独白。直接内心独白是独白的一种。描写这样的独白,既没有作者参与,也没有假设的观众。它可以直接把意识展现给读者,而不需要作者作为中介告诉读者这个和那个。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他说了”“他想了”之类的引语,以及他的解释性备注,都是出自书页。
2.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通过一个全知的作者展示一些不可言说的材料,仿佛它们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作者通过评论和描述为读者提供了阅读独白的指南。
3.全知描写与戏剧独白全知描写是一个全知的作家参与到描写人物的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用传统的叙述和描写方法来描写这种意识。戏剧独白直接从人物走向读者,没有作者的介入,却有一群想象中的观众。它表达的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不像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
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 ~ 1949),意识流的代表作家。
19年末,法国作家埃杜?杜雅尔丹出版了小说《砍倒的月桂》。这部作品因为始终采用“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驱。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作家完善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使之走向成熟。20世纪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繁荣期。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
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他的代表作七卷本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的艺术观,是“朴素”的意识流文学典范。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
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她在总结和借鉴一些意识流小说家创作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其进行了理论阐述。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她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女人看到墙上一个模糊的点而引起的意识流动,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变性。《达洛卫夫人》( 1925)和《到灯塔去》( 1927)是伍尔夫意识流的代表小说。前者表现了达洛卫夫人在家庭聚会上再次见到旧情人彼得,得知附近有个精神病患者自杀,他们的意识跳了很多;后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名利和恩怨之外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向读者呈现了人物的深层意识。
伍尔夫的小说不注重事件与人物的关系,而是注重人物思想感情的再现,注重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写作充满了音乐性,她用音乐性的“形式主义”结构作品给读者美感。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来自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后家庭逐渐衰落。他很早就决心投身于文学事业,试图通过创作客观地表达人们内心真实的审美理想。65438年至0902年,乔伊斯赴巴黎学医,此后一生不时在欧洲多个国家生活,致力于文学创作。
乔伊斯的作品从未离开都柏林人和他们的生活。《都柏林人》(1914)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由15篇具有共同主题的短篇小说组成,描写都柏林中下层民众的不同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一个艺术家的青春画像》(1916)是乔伊斯思想和艺术发展的转折点。在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意识流文学常用的表达方式,如内心独白、时空交错、自由联想等,来揭示主人公从童年到青年的内心世界。作者的笔触达到了主人公潜意识的境界。小说《为芬尼根守灵》(1939),写于晚年,充满了寓言。在整个过程中,他用梦幻般的语言讲述,表达了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死亡和复活的中心主题。语言晦涩,新词比比皆是,难以理解。
历时八年完成的小说《尤利西斯》(1922)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它“套用”了荷马史诗《奥德翁》的框架,分为三章18部,在人物设计和情节安排上也与之相呼应。但作者把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10年的神话,变成了一个现代普通人布鲁姆某天在都柏林街头流浪的故事,从而暗示了英雄时代的终结和当代普通人命运的悲剧。《尤利西斯》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有很大不同。它全方位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段,通过人物潜意识的流动,展现了现代西方人严重的精神危机。因此,这部小说被西方评论家视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作品充满了传统小说中的故事,但主要聚焦于布鲁姆和斯蒂芬在104年6月8日上午8: 00至凌晨2: 00这18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生活和内心活动,展现了他们在意识无序流动中的过往经历和精神生活。布鲁姆的妻子莫莉在小说中多是以他人的眼光来展现的,直到文章结尾才正面出现。作者以她躺在床上半睡半醒的内心的长篇独白结束了整部作品。他们的经历无法形成完整有序的情节线索,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发展也没有串联的联系,但却成为人物意识流动的一个外在源泉,带出人物理解的源源不绝。这种意识活动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中有逻辑、有组织、有理性的心理描写,而是人的意识原始状态的展示,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逻辑制约。
作品只有三个核心人物,他们表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矛盾的性格。利奥·波尔德,一家报纸的广告承包商?布鲁姆平庸卑微,却不乏忠诚善良;他的妻子莫莉,小有名气,沉迷于淫荡,但内心也渴望真实;私立中学历史老师斯蒂芬?代达罗斯很空虚,但拒绝放弃他的幻想。通过他们,乔伊斯生动地描绘了现代西方城市中人们的真实形象。他们不再闪耀着古代英雄的光辉,他们的精神不再崇高,但他们仍然坚守着人性的精神家园。作者向人们展示了现代人灵魂的全景。与其他意识流作家的叙事方式相比,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采用了交错式的意识流写作方式,即每个人所想的与他人无关,虽然有时会有重叠,但这是偶然的,因为人物不需要一起面对同一件事。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分散,作品中“内心独白”的大量使用使“自由联想”具有跳跃性和随意性,给读者阅读理解带来困难。
威廉·福克纳(1897~1962)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部和密西西比州北部的一个贵族庄园家庭。舍伍德1926?在安德森的指导和帮助下,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9,他的过渡作品《萨托·李斯》应运而生,开启了作者一生奋斗的小说《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福克纳选择“约克·帕塔法”这个虚构的小镇作为描写对象,用他们的故事构成小说,展现了一个半世纪以来美国南方社会的风风雨雨和各阶层人士的沉浮。约克纳帕塔的法国小说包括15长篇小说和大量短篇小说,其中重要作品如《我弥留之际》(1930)以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和大量的意识流手法(迈克尔?米尔盖特);《八月之光》(1932)在三条平等发展的线索中,聚焦一个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男人。克里斯默奋斗与毁灭的故事;押沙龙,押沙龙!”(1936)通过几个人的叙述和分析来展现庄园主托马斯?赛登的兴衰。这部作品结构史诗,悲剧气氛浓厚。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喧哗与骚动》是以杰斐逊镇为背景的。它描述和展示了康普生家族后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康普生家族是一个曾经显赫的家族,现在已经走向衰落。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以康普生一家的四天生活为标题。每一部分都从班吉、他的兄弟昆廷和杰森的意识流以及作者自己的叙述角度讲述了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是康普生的女儿凯蒂的命运。康普生和他的妻子,南方贵族家庭的后代,抑郁,生活空虚,对孩子没有温暖和爱。女儿凯蒂热情,难以融入家庭。长大后不小心把童贞给了一个纨绔子弟,导致婚姻悲剧,被抛弃,沦为妓女。凯蒂的弟弟班吉生来就是个傻逼,依附于姐姐蛆虫。凯蒂的哥哥昆汀对他的妹妹有乱伦的感觉。童贞的丧失和奇蒂的遗弃都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班吉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昆廷从小建立起来的南方传统价值观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选择了自杀的道路。兄弟姐妹中,只有杰森与时代合拍,自私,卑鄙,嫉妒姐姐,找机会勒索堕落的姐姐和她的私生女。在这种环境下,只有迪尔茜这个黑人女仆头脑清醒,能够理性判断是非;作者站在她的立场上审视所有的人物,并通过她,也反映了工人的屈辱和善良。
福克纳运用“复合”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性格、经历、品质的人的意识流来讲述整个故事,产生了复合意识流。虽然有些重复,但没有雷同感,因为作者描写的重点不是凯蒂母女坠楼的故事,而是事件对不同人内心的影响,以及他们内心的变化。故事成为三个人物意识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将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叙述,需要读者参与创作,把事件的全过程组装起来,说明在混乱的时间顺序下发生的故事是有内在顺序的。作品的叙事角度是由内而外的,叙述者心灵和思想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伸的主线。文中变化的思想不需要用明确的文字来解释,而是通过改变字体、音调、标题等手段,需要读者仔细分辨。
乔伊思·卡罗尔·奥特兹(1938~)
乔伊斯?卡罗尔。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欧茨是美国意识流小说的又一代表人物。奥茨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布法罗郊区洛克波特。高中毕业后,她拿到了奖金,进入雪城大学学习文学,随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在加拿大和美国等大学任教。
奥茨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60年代出版的《童年》、《颤抖的秋天》(1964)、《人间天堂》(1967)等小说,基本都是以写实手法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茨逐渐重视心理描写和对潜意识的挖掘。有人说她后来是“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家,但大多把她归为意识流小说。7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主要有小说《任你摆布》(1973)、《刺客》(1975)、《柴尔德伍德》(1976)。短篇小说集:爱情的轮回(1970)、婚姻与耻辱(1972)、女神与其他女人(1974)、饿鬼(1974)、诱奸与其他故事(1974)1973出版的小说《任你摆布》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此后,她进一步受到乔伊斯、福克纳和弗洛伊德的影响,以探索小说创作的新途径。在她1974发表的《女神和其他女人》中,有一篇短篇小说,题为《关于鲍比?《t案》是她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个19岁的黑人青年在被无端挑衅后进行自卫,并被逮捕入狱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在牢房里度过了19年。当他出狱时。已经变成了胆小的小老头。作者认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美国社会中的“集体无意识”,即个体的一些潜意识思想是由种族、民族、家庭、时代、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深深埋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支配着人们的行动。直接造成黑人青年悲剧的小女孩弗朗西丝等人并非有意挑衅,而是因为被渗透到无意识中的种族歧视思想所支配,在不知不觉中给黑人青年带来了终身的悲哀。这部小说明显模仿了乔伊斯和福克纳的意识流技巧。在时空观上,也接受了柏格森学说的影响,但没有照搬,有所创新。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1。往事的回忆(普鲁斯特)
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摘录如下:
我们把不可知赋予了名字,于是名字给我们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实体,迫使我们把名字和实体统一起来,甚至我们可以为了一个城市去寻找一个不能被城市容纳的灵魂,但我们不再有权利剥夺它的名字。在这样一个时代,名字不仅让城市、河流像寓言画一样个性化,也让物质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让人类社会呈现出一幅光怪陆离的画面:每一座城堡、豪宅、宫殿都有它的女主人或仙女,就像森林里有一个森林神,水中有一个水神。有时候,仙女深深地隐藏在她的名字后面,被我们的想象滋养着,随着我们的想象而变化。因此,尽管多年来,德·盖尔芒特夫人对我来说只是幻灯片或彩色玻璃窗上的一个形象,但当一个完全不同的梦想被急流溅起的泡沫弄湿时,它就开始失去光彩。
2.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芙)
全文讲的是主人公在家里看到自己的墙上有一个小黑点,引发了她所有能想到的关于小黑点的想法。这些思想很乱,没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高潮等等。只是主角的一些想法和意识。原来那个黑点其实是一只蜗牛。
3“轮廓预热”(很多)
《轮廓升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固有的“线性时间”叙事,在台湾省、日本乃至新加坡的阅读专栏中引起热烈关注。全书70万字,涵盖人情、天文、宗教、心理。覆盖面之广令人惊叹。《轮廓升温》和《红楼梦》是中国最好的50本书之一。它既有汉语的不可译之美,又提炼了外国先锋文学独特结构的情节美,重在抒情而不影响文笔,就像无数掌纹偷偷顺着顺序的方向。这部小说,是一个18岁少年写的,一经推出,震惊文坛。其鬼魅而不完整的华丽风格,散发着微妙而甜蜜的气息,令中国小说界为之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