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历史、发展和起源是什么?

剪纸的历史:

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用金银箔和彩色丝绸剪成一种得胜的样式,并在太阳穴上贴上花鸟作为装饰。后来逐渐发展起来。在节日里,彩纸被剪成花、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称为“窗花”)和门楣(称为“门签”)上进行装饰,也用作礼品装饰或刺绣图案。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在古诗词经典中有广泛记载:

1.唐代崔道融留下的诗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欲剪宜春字,冷泉人剪剪刀。”这里说的“宜春帖”,也就是俗称的剪纸。

2.唐代李商隐《漫月》诗曰:“雕金以胜而传精俗,剪彩以兴民”。剪彩也是剪纸。

3.唐代段的《酉阳杂记》中说:“立春之日,文人之家,剪纸是一个小潘,或挂在美人头上,或下一朵花上,并剪成一只春蝶,与春胜同戏。”

4.南宋周觅所著《植雅唐诗杂注》一书中写道:“故都天街,花纹斑斓,极为精美。而那些在中原更有野心的人,每次砍各家的书法,都会专业化。后来,一些青少年已经能够非常精确地在袖子上切割文字和花朵。”即“开封”府,而“图案剪纸”自然指的是“剪纸”。

5.广州建德县志云:“林文慧,字纲工整,剪纸为字,飞龙蛇尾,差不差,室饰成轴,易付米自给,谓之剪。”

剪纸的起源和发展

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福的活动,根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两千年的历史,凝聚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思想。在它的演变中,与彩陶艺术、岩画艺术等艺术交织在一起,延宕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脉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传统信仰和伦理道德的缩影,也是观察一个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的窗口。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艺术有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用很薄的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等方式制作工艺品,但早在纸出现之前就已经流行,即通过雕、刻、挑、刻、剪等方式,在金箔、皮革、丝绸甚至树叶上切割出图案。《史记·建通堤丰》记载,西周初年,有一个国王称王,把一片梧桐叶砍成“簋”送给弟弟,在唐朝被封为侯。战国时期使用的是皮雕,(湖北江陵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和银箔雕(河南辉县谷玮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是和剪纸一起拆除的,它们的出现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于1967年,当时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北朝墓葬中发现了两幅带花的剪纸。他们用的是麻纸,都是折叠的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中国剪纸的形成提供了实物证据。

剪纸手工艺艺术的历史,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纸是一种容易发霉的材料。人们不会把它当宝贝一样保存,弄坏了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气干燥,气候干燥,纸张不易发霉,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发现北朝剪纸的重要原因之一。

剪纸在唐代一直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的诗中有一句“温水困住我的脚,剪纸唤回我的魂”,剪纸唤回我的魂的习俗已经在当时的民间流传开来。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可见当时剪纸的手工艺术水平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了一种天地之间的理想境界。流行于唐代,雕刻的花木图案具有剪纸的特点。比如日本正仓医院的“堆阳”图案,就是典型的手工切割艺术表现形式。到了唐代,还出现了剪纸制作的雕版印刷。人们用厚纸把它刻成蜡纸,然后把染料印在布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制品种类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比如可以作为民间馈赠的“烟花”,可以作为贴在窗户上的“窗花”,也可以作为灯笼、茶杯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用剪纸作为陶瓷的图案,通过施釉和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也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在皮影戏中雕刻人物;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刻盘,用油纸板刻成图案,刮印的图案用剪纸制作,分阴阳刻,长线条要剪,以辨真假。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艺术成熟并达到顶峰。民间剪纸手工艺艺术的应用范围更广,如民间灯笼上的花饰、扇子上的装饰图案、刺绣图案等。,都是用剪纸做装饰再加工的。中国更多的人经常把剪纸作为装饰品来装饰家居,美化家居环境。比如门垛、窗花、橱柜花、婚礼花、天花板花,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除了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图案手工艺人,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最基本的队伍是农村妇女。女红是中国传统女性完美的重要标志。剪纸作为针线活的必修技能,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的一门手艺。他们要向前辈或姐妹学习剪纸的图案,通过剪、再剪、画、剪,用手工剪出新的图案,描绘自己熟悉和喜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树、亭、桥的景色,最终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