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阅读报告1500字。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在分析人们创造历史时影响人们参与历史活动的诸多因素时,历史唯物主义将其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是指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历史活动中所依赖的一切条件和对象,不考虑人的意识和意志,包括现实环境、历史背景和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因素是指活动的主体,即个人、阶级、政党和群众,它们的影响是通过它们的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觉悟、能力、组织等等来实现的。笔者在研究题目的过程中发现,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能动性,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你把视野开阔三百里,上一层楼”,我终于发现,双方的争执其实出现在“决策”这个概念上。根据自己对这个术语的理解片面分析问题,很容易走极端,被机械唯物主义批判。我不想对这个词做字面上的分析,只是通过两个因素的具体分析来理清两者的关系和具体作用。马克思主义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即人们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科学、艺术和宗教等活动。因此,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所有的历史斗争,无论是在哲学、宗教还是其他意识形态领域,实际上都是社会阶级斗争的表现;这些阶层的产生、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都受到他们的经济发展的制约。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些生产关系本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但此时却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枷锁。“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整个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既得权力,都是过去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21页)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不可能同步的,所以生产束缚关系是必然的。这时,社会革命的时代来临了。所以,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所有庞大的上层建筑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可以说,社会、法律、文化的变化,最终都是生产力的变化产生的。即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是生产力的发展。在既定的生产力状态下,会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这些从前一代继承下来的既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对于新一代来说,是他们在历史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是他们在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对于新生代来说,不仅其活动受制于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也是其自身的产物,包括心理、意识等。因此,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从事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西方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失败,正是因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从上述讨论中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为人们的历史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从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种客观条件的基础作用实际上对于历史进程的方向是决定性的,即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许多曲折,但是它的发展方向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为客观条件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正是有了对这一方向的清醒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才预见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当时有人抨击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指出:“这些先生们缺乏的是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86页)他们总是只看到这里的原因和那里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中,从来没有对经济因素的独特判断。恩格斯指出:“经济形势是基础,但它影响着历史斗争的进程,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这种斗争的形式,以及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形式和这种斗争的结果——胜利阶级在胜利后所制定的宪法等等。,各种形式的法律权利和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反映在参与者的思想,法律和哲学理论,宗教观点和他们对教义体系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77页)恩格斯在这里指出,“参与者”头脑中的理论和观点,实际上是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规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而做或行动是既主观又客观的东西,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能动性。”思想,包括上述的“理论、观点”、路线、计划,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做或行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当然,我们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恩格斯所比较的平行四边形的单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78页),而是全体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如前所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这种决定性作用表现在“斗争的形式”等等。根据上面道路的类比,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道路的蹒跚、如何曲折、曲折的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研究历史活动时,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一作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和经济基础一般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但是,生产关系、理论和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显示它们作为重大决策的作用。这一点也必须承认。”有些学者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帽子扣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这是不科学的。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般”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理解为具体环境中“方向”和“形式”的别名。从时代的角度看,在毛泽东同志的意识中,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中国武装斗争的革命伟大事业,就是以弱胜强,这是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为什么“大跃进”和“文革”没有得到历史的肯定?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太凸太凹,没有适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意识。从根本上说,革命斗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是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行动;后两者是在生产力一定的条件下,利用主观能动性改变生产关系的行动,注定是不可能的。目前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很快,这实际上是改革开放推动的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实践中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当前,科学文化的普及、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其他许多上层建筑形式的变化,正是由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上层建筑的变革促使知识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必将带来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之间的默契和不可分割。当然,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对制度和法律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政府顺应民意,进行新的规划和适时的调整,促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综上所述,《决定》本身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客观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具有方向性的决定作用,其他客观条件下不符合生产力要求的因素,都会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极大推动,从而发生变化。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决定这种变化的形式和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