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传统文化艺术有哪些?
侗族民歌艺术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员,相传是古越人的后裔,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主要生活在中国的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林生产。贵州省黎平县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有35万人口。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而且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民族。一句民间谚语说:“侗族文化有三宝:鼓楼、大歌、花桥。”其中,大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民间音乐,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和欣赏。
由于侗族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会礼仪都是通过优美的歌曲代代相传的。“汉人有词传书,侗族无词传歌;祖先唱给父亲听,父亲唱给儿孙听”是侗族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的和声艺术不多,复调音乐只存在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我国著名音乐家偶然发现。1986期间,贵州宋东合唱团赴法演出,引起轰动,音乐圈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而扭转了国际上认为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侗族山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是歌,“老”有宏大而古老的含义。是一种“高人一等”的音乐,必须三人以上合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的声音,是大歌创作的一大特色,也是大歌的天然来源。其主要内容是歌颂自然、劳动、爱情和人类的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因此,在流行大曲的侗族村寨,很少有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
侗族大歌《全低全高》和复调多声部合唱,在中外民乐中并不多见。大曲的结构一般由“果(组)”、“片(头)”、“僧(段)”和“角(句)”组成;唱大歌的场合比较讲究。除了平时的训练,大歌只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在重大节日,在集体交流或接待远道而来的贵宾时演唱。因此,侗族大歌又称“鼓楼大歌”。侗族民歌可分为四大类:声乐(侗语称“嘎嗦”)、温柔歌(侗语称“嘎玛”)、伦理歌(侗语称“嘎乡”)和叙事歌(侗语称“嘎吉”),其中声乐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往往以昆虫、鸟兽或季节命名。1986 10,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听完侗族大歌,玛戈维茨激动地说,“亚洲东部一个人口仅一百多万的少数民族,能创作并保存如此古老、纯净、闪耀的民间合唱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侗族人视歌为珍宝,认为歌是知识,是文化。谁的歌多,谁就是有见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手是社会公认的最有知识、最通情达理的人,因此深受侗族人民的尊敬。侗族大歌作为侗族大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演唱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与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性格、心理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是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注:复调音乐是指几个旋律声部按照对位法在运动中组合而成的多声部音乐,与主旋律音乐相对。构成复调音乐的声部并不是一分为二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对比或相辅相成的。创作手法主要是对位法和模仿法。
侗族的语感与写作艺术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侗水语支,分为南、北两种方言。南北方方言分为三个方言区。侗语以贵州榕江方言为代表,是侗语的标准语音。声母32个,韵母56个,声调9个,声调6个。侗语声调多,词汇丰富,是一种“音乐语言”。
过去,侗族人民没有适合自己语言的文字。1958根据自愿原则,国家帮助侗族人民造字。侗语采用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们的欢迎。侗语的出现标志着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侗语的推行对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侗语自产生和实施以来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实践证明,它在保存、继承和发扬侗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汉语和吸收先进民族科学文化方面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侗族人民艺术与民间艺术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品包括刺绣、编织、绘画、雕刻、剪纸和纸雕等。大部分都是实用的,美观的,富有特色的。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手艺。他们在衣服上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五颜六色。
侗族织锦是侗族人民的手工艺品。一般侗族都有织锦工具叫陡机。织锦图案的线条都是直线,如人字、十字、口、之字形、米、万等。经过织锦姑娘的精心策划,这些图案由简洁明快的画面构成。画面内容多以山民常见的事物为主。比如描绘动物、植物、器皿等。,几幅大型的侗锦也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制作的。如今,侗锦的品种也从花边、袖口、腰带、头巾发展到垫、台布、包等家具或日用品的装饰。
侗族刺绣文化与艺术
侗族刺绣简介
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黔东南是一个很难到达的地方,充满了神秘感。侗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风雨桥、吊脚楼、古井、古驿道,还是非物质的侗戏、侗歌、侗绣,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特别是侗族刺绣,古朴自然,色彩鲜艳。
侗族刺绣是一种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工艺形式。刺绣不仅图案精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刺绣的工艺也能增加衣服的耐用性。(月球网www.nongli.com)
侗族刺绣上有一些独特的配饰。比如苗族人使用的配件有厚厚的金纸、铜片、玻璃砝码等。这些附属物大多是圆形的,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绣在图案上可以填充空间,形成线条,也可以利用其颜色增加服装的光泽。当姑娘们穿上这些服装,在节日里翻身起舞时,人们从远处就能看到衣服的辉煌。
侗族刺绣的起源
侗族刺绣是侗族人民在侗布上绣制而成,风格自然、古朴、大方。侗绣的精品是北方侗绣,仅在金平县的秋苹、印石、黄门等北方侗民族中流传。据说线轴的滚边绣都是手工制作,往往要经过造型、和面、贴布、合模、贴面、包边、绣花等几十道工序,耗时一年才能做出一件完整的滚边绣。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就穿着与众不同的衣服,尤其是侗族妇女。她们头上戴着自织的白色头巾,上身穿着双排扣碎花连衣裙,两边袖口有宽宽的花边。衣服、脚、叉都配有鞋带,层层叠叠,胸前配有胸袋。因为她们的部位是最能展示她们技艺的地方,所以她们的种类极其繁多,有的绣着双龙抢宝,有的绣着金钱葫芦,有的绣着牡丹富贵,有的绣着洋洋得意。这里有许多侗族刺绣艺术品,包括头巾图案、婴儿背带、妇女的胸袋、布花鞋、鞋垫、烟袋和挎包。
侗族刺绣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它不仅展现了侗族妇女的心灵手巧,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侗族传统戏曲文化
侗戏是中国民间剧种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和喜爱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流行于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的侗族村寨,湖南省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龙胜等地。
侗戏的发展历史悠久。它经历了人民的集体创造、集体传播、不断加工改造,朴素而不单调,抒情而不低俗。民族民间特色鲜明,群众基础深厚,仍在发展。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学术上,它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民族民间剧种。
侗戏的主要剧目
侗戏剧目多,来源广。侗族人民广为流传的琵琶曲、民间故事、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剧经常被改编移植到侗戏中。改编自侗族民间故事的剧目有《竹郎娘妹》、《刘梅》、《金军》、《娘蕊》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戏剧有《陈世美》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婚姻》。历史故事剧有《吴冕国王》和《李万当》。移植自汉剧的剧目有《生死卡》、《十五关》、《白毛女》等。他的现代戏剧包括《团圆》、《二十天》、《南瓜》、《杨娃》和《好孙子》。这些剧的故事情节与其他剧基本相同,但基本结构和格式是根据侗戏的特点写成的。侗戏剧本用词生动,节奏严谨,讲究尾韵、腰韵、串韵。一出戏也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他剧种相比,侗戏在这方面是独一无二的。
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戏协会成立。
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戏协会经过长期规划和精心筹备,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13 10 31成立。通道县是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侗族文化遗产保存最真实、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侗戏协会的成立,是侗戏保护、研究、传承、创新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一件喜事。它的建立必将对侗戏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弘扬、宣传和提升侗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工作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侗戏的剧目已经发展到很多。其传播势力和影响遍及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整个侗族地区,在民间十分活跃。毛公乃至整个侗族地区形成了“孩子学玩,年轻人唱,老人看”的浓厚氛围,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