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的主要载体及其特征
文学的载体和形式
雕刻模具载体(甲骨文、金石学)→书写载体(竹简、帛书、纸莎草、羊皮纸、扇贝等。)→书写印刷载体(纸张)→感应载体(胶片、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
到了汉代,中国发明了造纸术,纸被广泛使用,成为各种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时至今日,纸依然是我国文学的主要载体。新兴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一种新型的文件载体,非常受欢迎,已被广泛使用,在某些领域有取代纸张的趋势。
第一节承运人形式
1.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当时,住在北京的石藏家王在一次偶然的医疗机会下,发现了中医中的“龙骨”,即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文。他到处寻找,得到了大约1500块。
不久,王去世,其甲骨由丹徒刘鄂(铁云)收藏,刘继续收藏,共约五千片。其中书法较好的1058件选印于1903,为甲骨卜辞第一次记载。
公元65438年至0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撰写了两卷本《文琪例》,这是中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端。
1907年,上虞罗振宇开始收集甲骨,并亲自前往调查,获得甲骨三万余片。
1913年,罗振宇先后出版了《殷墟后记》等专著,成为研究甲骨文贡献的必读之作。
1917年,王国维发表《殷历代君王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中的家族是第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从1928年到1937年,原中央研究院对河南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甲骨文,出版了第一版殷墟和第二版殷墟。
195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整理了殷墟组合,近年又整理了甲骨文合集,蔚为大观,是甲骨文的杰作。
2.金石
从商朝到秦汉,奴隶主和贵族主要用铜和锡的合金铸造礼器、乐器、日用品等器皿,因其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器。青铜器上往往铸有或刻有文字,称为“铭文”或“铭文”。
青铜器中的礼器多为鼎,乐器多为钟,故前人以钟、鼎为青铜器的别称,其铭文亦称“钟鼎文”。
石雕比在青铜器上刻字容易。自秦汉以来,石雕逐渐取代了金雕的主要地位。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是石鼓文,发现于唐初大兴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南)。在65,438+00块磨光的鼓形石头上,每块石头上刻有一首四字诗,歌颂了秦的狩猎和游乐生活,所以又叫“狩猎和狩猎”。
关于石鼓的制作时间有很多争议,是在周宣王还是在周成王。南宋的郑樵因其作品常与秦器相吻合而被称为秦雕。后人也有说,公认石鼓石为秦代所刻。经过几千年的折腾,十个石字大部分都剥落了,其中一块石头上根本没有字迹。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郭沫若有一本书《石鼓文研究》,可以参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游历各地,到处刻石记功。有泰山、峄山、琅琊、芝罘、东关、碣石、易慧等石刻。字体都是小篆,据说是李四写的。这些石刻大部分已经消失,现在只剩下琅琊石刻。
13行87字,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司马迁将这些石刻收入《秦始皇传》,开创了以石刻为史料的先河。
《石经》:自东汉以来,魏、唐、后蜀、宋、清都有刻石经。其中最重要的有《西平诗经》(东汉)、《正始诗经》(魏晋)、《开城诗经》(唐代)。
第三,竹简
竹简是竹简(或木简)和木刻的统称。
在古代,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为“简”,木块称为“解”或“版”。版型为方形,又称“方”。把竹简连在一起的叫“书”,是连接竹简的象形文字。“书”的总方针,又称“政策”。古人常说的“竹简”和“食谱”是指写在竹简木刻上的书籍。
简单策略的编译方法有一些,有的是先编译后编写,有的是先编写后编辑。用牛皮织成的叫“魏织”。
“晚上我喜欢《易》,我看《易》这本书。
——《史记·孔子世家》
用丝带织成的东西叫“丝织”,有各种颜色。
"孙子书,杀青简,用淡绿丝绳织成."
——刘翔《不要记录》
1977年4月,山东临沂貘子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大部分为先秦书籍,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僚子》、《墨子》、《管子》、《晏子》等,还有军事、政治、阴阳杂书。同年,5438年6月+065438年+10月,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简牍92本,完整医方30余张,穴位也包括在内,是针灸治疗的禁忌。
1977,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出土简体字版。墓主人是韩汝银侯夏侯厨夫妻。安徽省文物队等的发现。阜阳汉简被归类为10多种古籍。因为原著没有剩余书名,所以今天的名字要么是传记的原名,要么是根据内容取的另一个名字。其中有《仓颉篇》、《诗经》、《易经》、《万物》、《吕春秋》等。
1973,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竹简,有《陆论》、《齐论》、《古论》三个平行版本。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1155枚竹简。
从1972年到1976年,在埃洛纳河流域发掘了近3万枚汉简,并整理出了70多部比较完整的薄册,对于了解简策体系非常重要。
把木头锯成段,再锯成薄片,压平,叫版,写成文字。简牍作为文献的载体,与甲骨文、碑文相比,具有取材容易、制作书写方便等优点。但竹简所含字数有限,保存、携带、阅读都不方便。
第四,丝绸
丝绸,丝绸面料。古代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一般称为帛书。丝制品又叫素、丝、绢,所以也可以叫素书、绢书、帛书。也可简称为“苏”、“丝”。
帛书的利与弊:
(优)柔软,薄滑,易写;易于拦截;携带方便等。
(缺乏)不易长期保存;价格昂贵。
帛书大概产生于春秋竹简,文章是用丝织品书写的。
先秦文献中常有“竹帛”并提的记载,指的是竹简和帛书。
西汉时,刘向在学校课本中既用竹,又用丝,但东汉时,官员和上层人士都喜欢丝,讨厌简单的策略。
1973+2月期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西汉帛书,有《老子》、《十经》、《战国书信》,还有兵书、医书、史、哲、史等著作。它数量众多,内容完整,具有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丰富了我们对丝绸的认识。
“竹简帛书”,简化书和帛书是汉代书籍的主要形式,即纸发明后一段时间仍在使用丝绸。直到隋唐时期,除了画家和书法家,大部分人都不再使用丝绸。
动词 (verb的缩写)纸
纸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书写材料,是一种理想的文件载体。竹简易得,体积大,而帛质柔软,价格昂贵,作为书写材料不易携带。
《后汉书》卷七十八《蔡伦传》说:“自古以来,书和事迹都是用竹简编的,用帛者称为纸。”
东汉和汉武帝时期,担任中书大臣的宦官蔡伦发明了“蔡侯纸”。这种纸价格便宜,重量轻,适合书写,逐渐普及。
中国发明的造纸术经过六七百年流传到中亚、欧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东汉到魏晋,丝绸、竹简、纸张始终并用,重丝轻纸的观念在贵族、上流社会中依然强烈。东晋永兴三年(404),桓玄皇帝下令“以纸代简”。从此,纸被确立为唯一的文献载体,结束了竹帛时代。
古代名纸
卷烟纸
薛
谢
程心·唐智
毛边纸[用竹子制成的中国书写纸]
用竹子制成的高级纸(产于江西)
六、胶片、磁带
胶片,感光材料。印刷工业使用的感光材料包括黑白感光胶片和彩色感光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