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史教学的思考

这个星期,我给孩子们上了书的历史。本课涉及活动多,教学时间紧。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设计和材料准备中考虑时间。所以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考虑了三点。一是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每一份材料的书写和装订,二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三是尽可能简化教师准备实验材料。这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一个是体验写作,一个是装订书籍。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竹简上用墨汁书写,清洗后非常明显,很难重复使用,很浪费材料。同时,在多个平行班教学时,准备教具的时间有限。所以,在尝试了特种钢笔墨水、可擦墨水等多种墨水后,我选择了白板笔墨水作为书写墨水。用这种墨水写字,清洗后留下的字迹比较淡,不影响二次使用。老师也可以用马克笔在竹片上画出若干个2X2cm的方块,如果每个学生只写三个字,就可以满足大量上课的需要。

装订活动中,简牍装订是一个难点,首先通过微课《装订》给予指导。然后在细节图的帮助下,整理出关键步骤。据教学人员介绍,泥板是不能装订的。为了长期保存,许多泥板被放在特殊的陶瓷书盒中,或者可以干燥和烧制。所以我演示用的泥板是干的。

三种材料是否容易书写和装订,是孩子们在这堂课上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是否打印方便,是否阅读方便,是否携带方便,是否不易损坏,是否防水,是否取材容易,都需要在讨论中以平时的生活经验为指导。这些特点,孩子或多或少都能说一些。孩子可以判断是否方便携带和阅读,可以说不方便翻页。更深层次的思考,要靠老师的引导。所以我参考了一节优秀课中一位老师的方法。她选择了“千字文”作为素材,用三种素材呈现同样的内容。通过漫画、数据和情景模拟,在公平的条件下,我比较了三种材料在呈现相同内容时的体积和重量差异,是否便于携带和阅读,让孩子直观感受到纸张可以记录的信息量,以及体积和重量的优势。二年级的孩子对多少克没有概念,需要老师用生活中的物体打个比方。

研讨会最后一个问题:从制作书籍的材料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有些孩子能看出技术在发展,材料在创新,生活越来越方便等等。引导我的是学生的回答,随着技术的进步,不仅是书籍,制作其他物品的材料也在不断变化,也在不断改进,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