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生平简介
拓跋宏,孝文帝,是北魏皇帝拓跋宏的长子,北魏第六位君主。年幼的塔巴洪由祖母抚养长大,并担任摄政王。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领导政府,他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孝文帝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决心开始改革。他的中国化改革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主张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很多有才能的汉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从不抱民族偏见,重视汉族。他也能毫无疑问地对南朝投降的官员以礼相待。孝文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通过改革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法规,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先是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后来鲜卑贵族被禁止说鲜卑语,全部改说汉语。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姓。他首先将皇室的姓氏拓跋宏改为元氏县,因此孝文帝拓跋宏也被称为袁弘。其他100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同时下令更改鲜卑人籍贯。规定所有迁居洛阳的鲜卑人都是洛阳人,死后不允许葬在塞北。孝文帝的这些强制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很多贵族虽然不满,但也只能执行。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与汉族通婚。他率先娶了陆、崔、郑、王四个汉族家庭的女儿,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族家庭。他还为他的五个弟弟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这种亲疏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加强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有的政治制度,要求王肃模仿南朝,重新制定一套官制礼仪,修改法律,改革官衔。
孝文帝还延续了汉族的门阀制度。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家世分为四等,并根据家世确定官职的高低。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从而形成了关龙族和岱北族。直到唐朝,武则天修改了姓氏的记载,才彻底否定门阀制度。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很感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文化教育。他不仅讲五经的意义,还涉猎历史传记和百家争鸣。他也很擅长研究汉族的诗歌。孝文帝不仅改革了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骄不躁,不自满,心胸开阔。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书籍,使因战争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贤文是一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信佛。所以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佛教在他统治期间发展迅速。佛教的发展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是石窟艺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在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的那一年开凿。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同时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狄相比,鲜卑族无疑汉化程度最高。
生活素描
拓跋宏的父亲咸文帝信佛,对政治极度厌恶。他一直想超越世俗,修身养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立子杀母”的老办法,即立子为太子的同时杀太子的母亲,以防止类似吕后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就是这样被杀害的。拓跋宏,孝文帝,是北魏皇帝拓跋宏的长子,北魏第六位君主。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奶奶抚养。所以从471到490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冯太后掌控。
冯太后一直对聪明早熟的拓跋宏保持警惕。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对自己不好,所以他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谣言,用棍子惩罚了年幼的拓跋宏。还有一次,在寒冷的天气里,冯太后把穿着薄外套的小皇帝锁在一个空房间里,三天不吃饭,打算废了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保住了皇位。拓跋宏的生母在他3岁的时候就被赋予了死亡,所以他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他从小就跟着冯太后,一直把冯太后当成自己的母亲。所以,虽然冯太后不太喜欢他,但拓跋宏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冯太后的孙潇,即使受到惩罚,他也毫无怨言。
代代相传的名句
白的太阳和天空中毫无疑问,河的左边角落里没有一个人。——北魏孝文帝
名人年表
公元471年,拓跋宏攻下皇位。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公元499年,卒于南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