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专题
20世纪下半叶,X射线照相术、声音的频谱分析、对* * *振动峰的研究、肌电图测试、以较慢速度观察声带振动的闪频观测仪(也叫喉动镜)、每秒可拍摄6000张照片的快速摄影术相继发明,为20世纪在生理学和物理学基础上研究歌唱发声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科学地解释了一些经验性的、混乱的传统声乐概念。比如用空气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效应理论来解释歌唱中的硬启动和软启动原理;通过动态喉镜和快速摄影(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实验室还拍摄了1部名为《发声——喉头振动》的科教片,时长42分钟),证明了“发声区”是由声带的两种不同发声功能形成的。通过听力计测试证明,歌唱中明亮深远的“高位置”声音,其实是因为有2800 ~ 3200次/秒的“歌唱* * *振动峰”。高* *振峰产生在喉腔、会厌和喉前庭,低* * *振峰产生在咽腔,所以唱歌是两者的适当结合。也用其他科学手段证明了“头声”并非来自头腔,“面具”只是演唱者的一种感觉。另外,20世纪的著名歌手,比如e .卡鲁索,L. Tetrazzini,b .吉利,□。и.沙利亚宾、m .安德森、e .舒曼等。,也发表过一些声乐作品或散文,介绍自己的演唱心得。
欧洲其他唱法除了美声学派的传统唱法外,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唱法,如奥地利北部与瑞士交界的蒂罗尔山区的约德尔民歌,其特点是音域转换明显,胸声与假声交替使用;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吉普赛歌舞中,有一种弗拉门戈唱法,用的是“白嗓子”和快速的装饰音。中东欧的演唱特点是唱腔清晰辽阔,歌词复杂,吐字准确清晰,歌曲形式多声部,配以弦乐和圆号。欧洲西北部的牧羊人、渔民、伐木工和农民长期以来喜欢唱一些无伴奏的叙事独唱歌曲。只要嗓音正常,口齿清晰,记忆力好,就能把整个叙事歌词背出来,有时重叠的歌也是齐声唱的。
此外,在a .勋伯格的清唱剧《古雷之歌》以及音乐剧《月扇的皮埃罗》和《幸运之手》中,都提倡一种叫做“白说”的戏曲唱法,即用类似于说话的声音唱出谱上记录的节拍、时长、大致音高和音量变化。这个发声技巧看起来做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勋伯格的弟子A. Berg曾在其歌剧《沃泽克》的总谱序言中对演唱技巧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描述。此外,由于美国爵士乐的影响和电声设备的兴起,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欧美流行一种抓着话筒低声唱的哼唱方法,这种唱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流行歌曲的演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