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币制改革评析
1.规范了铸币制度,促进了货币流通。雍正帝通过对顺治、康熙朝铸币制度频繁调整造成的铜钱大小、重量、价值不一的混乱局面的深刻反思,对铜钱的重量、铜铅的铸造比例、鼓铸铜铅的价格、各局铸币数量、材料以及炉工工资的发放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铜钱的铸币改革改为一分,重量适中,使之定制化,规范了铸币制度,结束了。
2.降低了铸钱成本,给清政府带来了大量的铸息和白银。雍正时期,云南的铜矿开采和贵州的铅矿开采兴盛,产量大增。同时,清政府垄断了铜、铅的生产、购销全过程,将生产出来的云南铜、贵州铅全部用于铸钱,取代外国铜、日本铅作为铸钱的主要原料。通过垄断经营,大大压低了铜、铅的收购价格,残酷压榨和掠夺矿商、矿工,铸钱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长期亏损严重的北京局、省局有利可图,部分铸钱局的铸息极高。北京家庭工业二局铸造的千两硬币含流动资金银约0.8 ~ 0.9两,而云南钱币局则就地取材,所以铜价和足费相对较低,铸造的千两硬币含流动资金银约0.7两,[32]且铸造利率较高。如云南省局六年“铸钱十二万九千四百八十串,除归还铜铅外,得利息三万一千余两。”嘉庆六年,“* * *铸钱十万一千九百余串”,除了归还铜钱和铅脚外,“还* * *收银二万一千六百九十二两。”[33]乾隆至嘉庆年间,云南省局的铸息长期保持在20% ~ 30%左右,年利息最高可达10万余元。[34]其他铸局获得的利息款数额略低于云南。如乾隆56年,湖北宝武局* *铸钱86286.623串,利息钱15串。[35]利率为22%。
这不是铸造局获得的最后一枚铸造利息银。铸局往往利用乾隆朝商品货币市场铜钱价格高的优势,将铸造的钱文拿到商品货币市场上兑换成白银,以追求铸钱利润的最大化。比如乾隆十年,由于“本钱贵”,清政府决定将宝泉、宝源二局铸造的“七十三万八千六百三十串钱文”增加到钱局,便于出售。[36]乾隆十九年,湖北宝武局“* *铸98348串623条”“* * *销86920串100条。”卖铜钱的价格一般是“每串比市场价低三分”,即价格比市场价低三分。清政府对以银价出售铜币有明确规定。一般来说,乾隆中期以前,一千铜钱是“易萍银三分”,“库平银六分”。[37]乾隆末年,铜钱一千,“一库平银一百二十三分五分”。[38]通过出售铜币,铸币局大大提高了铸造银的兴趣。仅乾隆十九年,湖北宝武局发行一次性易货铜币,就增加库平银约10000两。换算成“平银”时,生息银量更多。各种钱局大量出现钱币,既是雍正帝货币改革的结果,也是清政府压制铜铅收购价格的曲折反映,充分暴露了清政府追求铸钱高利润的本质。
3.促进清代铸钱的大规模发展。康熙后期,由于铸钱亏损严重,清政府往往不得不停止铸钱,减少基数。雍正朝货币制度改革后,铸钱成本降低,各局可以通过铸钱获得大量银币。此外,乾隆朝的钱价高,极大地鼓舞了各铸币局的积极性。于是,不仅各省局停止铸鼓,恢复铸鼓,北京局和各省局都加大铸鼓力度,不断扩大铸钱规模。从雍正朝开始,北京局每年铸钱64万串,到乾隆年间增加到每年654.38+0万串以上,最多时达到654.38+0.23万串以上。[39]在所有省份中,云南的硬币数量最多。因为云南离铜矿近,交通方便,铜价便宜,铸钱成本低。已经有十一轮的铸钱,长期保持六轮,铸钱最高每年40万串。[40]清代大规模铸钱一直维持到嘉庆年间。中国最大的货币铸造量是一年220多万弦,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4.适用于士兵、官员、工匠和其他不同阶层的人。
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雍正朝货币改革后,铸钱成本大大降低,各铸局铸钱量普遍低于一两。按理说,由于价值规律,商品货币市场上的白银和货币价格应该低于一两。也就是说,要用一两银子换铜。但从雍正帝的货币制度改革到整个乾隆时期,商品货币市场的银币汇率长期维持在700 ~ 800币之间,乾隆末年维持在900币以上。货币的价值与商品市场上的货币价格相反。这个问题的原因这里就不细说了。但商品市场铜币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对士兵、官员、工匠等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按照清政府的规定,各铸币局生产的铜钱主要以士兵俸禄和官员俸禄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一般来说,分成比例是70%银,30%钱。具体的设置和发放方法是以清政府制定的“法令”为准,即发放一两银币和一千铜币。此外,按照规定,铸币工匠的工资也是按照“法令”规定的比例缴纳铜钱。在商品货币市场铜钱价格高的时候,按照“法令”发放兵饷、官饷和铸币工匠的工资,增加了兵饷、官饷和工匠工资的附加值,对改善兵饷、官饷和铸币工匠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