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谱
永嘉之乱,说是南渡,为建安太守;子女散在吴越,或家在临桂。(《汉滨文集》卷十五)
这种说法虽然简短,但颇具代表性,与明成化《临桂县志》的记载和现存的石氏族谱基本一致,只是后者在西晋建兴末年(317)南迁,晚了几年。关于石南迁的时间问题,学界也存在较大分歧。北宋时,苏颂在《石头记·牧之》中说:
石是青年协会的成员。唐初,祖某逃往越南,因为家在广西附近。(《苏魏公文集》卷五十五)
史南迁的时间,据说是在西晋永嘉之乱和唐初。两者都出自宋代墓志,但时间相差甚远。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石南迁始于唐末的乐陵,是为了躲避黄巢之乱。造成这些不同看法的主要原因,恐怕是宋初史氏族谱的散佚。这一点在南宋新昌石氏后人石自忠的《修谱序》中说得很清楚:
自万第十五任总统孙建安以来,石家一直是元太守,并从金建兴元年年底渡江,居于东南。前者的野心是李思的校尉被提升为渡江始祖,或者说晚唐避巢之乱是从乐陵迁徙开始的。盖是按族谱散的,所以不对。先民的祖先开始收集墓志铭和家族传记,与史书有关,族谱为正。(《南明石氏族谱》卷首)
经过晚唐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的战乱,唐朝以前的姓氏宗谱大多已经失传。宋代程颢说“唐末五代之乱,致旧谱牒失传,天下之序不可复知”(《程谱牒序》)。因此,史自忠的说法是可信的,符合当时的事实。
宋代对《临桂》石谱子的修订,始于《石公比》,却是北宋末年。在此之前,临桂石氏家族的后人对其家族历史的描述是混乱的。从现存的南宋史氏家族墓志铭、族谱及后世方志来看,关于史氏家族起源的记载在进入南宋后相对统一,这可能与北宋末史公弼修订族谱有关。
到了南宋中期,史甚至有了比较完整的谱系。南宋时期,陆游和都曾试图提及史氏族谱。此外,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周必达的《文钟记》(卷七十五)《石博士墓志·官(按日问)》记载:
本朝大臣程通判鲍洲为讳,石湾为第四十代之孙。是曾祖父,军队大乱,他被杀了,胡先生是碑文。
墓志上说请高祖师为万史粉的第四十孙,这与现存史氏族谱的记载相吻合。墓志写于嘉泰三年(1203),说明到南宋嘉泰时,临桂石室自西汉石室以来已有完整的谱系。南宋修纂的《史氏族谱》已佚,但推测其关于《史》源流及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应与现存《史氏族谱》记载相同。换句话说,现存的《石氏族谱》关于石氏家族起源和宋以前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继承了南宋族谱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196-589)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也是一个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频繁的时期。西晋惠帝年间(291-306),发生了“八王之乱”,中原北部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与此同时,西晋的统治力量被大大削弱。此时,匈奴人刘渊、石勒等胡人乘机与金作战,史称“五朵野花”。永嘉五年(311),石勒在古县(今河南陆毅)消灭20万金军,随后刘曜、攻占洛阳,杀官士三万余人,将晋怀帝流放平阳(今山西临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5年后,长安也沦陷了,存在了38年的西晋也走到了尽头。晋朝南迁,司马睿称帝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为了躲避胡统治者的屠杀,北方士绅巨贾和大量普通百姓不断渡江,逃往相对稳定的长江以南。《晋书·王导传》中说:“罗京被推翻时,中州有十六七个士女逃到长江左岸(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一半以上都南移了。在这一时期,原本居住在山东乐陵的石氏家族开始向江东迁徙是完全可能的。此时,流向江东的中原宗族,起初多留在京口、丹阳(今镇江)、建邺(今南京)。
据临桂《南明史谱牒》记载,建兴(317)末年,史氏第十五任建安太守史渊(史延庆墓志铭中为石举)自晋朝皇帝司马睿渡河,居丹阳(今江苏镇江),其后裔分布在江左。世元支持南北朝时,后人迁徙到浙江绍兴。唐朝时,这个石家住在东边的上冈(今嵊州市浦口镇上江村)。唐二年(837),第35世史氏家族史元从上冈迁至吴山乡石牛镇(今新昌县西门外)。咸通元年(860),丘福起兵破县,石原为避乱迁居黄坛,葬于附近的平顶山。临桂石室因此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