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次大灭绝佛
第一个法律难点是北魏灭北梁后,北魏统治者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道武帝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开垦土地、发展农业、注意改善民族关系等。,而且对佛教也很宽大,使佛教在短短的五六十年间迅速发展。然而好景不长。后来太祖听信了道教的片面之词,说佛教是外来宗教,不可靠,不如本地道教好,真。再加上其他因素,他断然放弃了对佛教的支持,转而信奉道教,并把自己的头衔改为“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三月,悍然发动大规模灭佛运动,惨绝人寰。当然五台山寺庙也难逃一死,也是被烧光的。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佛法难。
表面上看,太祖皇帝的抑法已经完全禁止了。但作为意识形态和公民个人信仰的问题,仅靠暴力行动或简单的行政命令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往往适得其反。请看:不到六年后,在文成帝继位后的第三年,太祖皇帝破坏法律的措施全部废除,同时实行复兴和发展佛教的措施。他先在北魏都城平阳(今大同)附近大规模开凿石窟,后在五台山烧毁的寺庙废墟上修建。例如,他首先在五台山大富(今仙通寺)开始修建新的灵鹫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扩建了灵鹫寺,并在寺周围新建了山景院、荣臻院等十二个院落。他不仅大修了台湾境内的寺庙,还在台湾境外修建了许多新的寺庙,如北幸寺和嵌岩寺。所以佛教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出家人数之多,寺庙经济之剧增,着实让世人惊叹。据史料记载,到北齐时,仅五台山的寺庙就增加到近200座,到了隋朝,隋文帝上书在五个梯田各建一座寺庙,使佛教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第二次法律难是在周朝建德三年。因为黄帝宇文珏年轻,权力在他的堂兄宇文护手中。次年,宇文护立宇文雍为帝,即吴泰。建德元年,新皇帝宇文雍杀了他的堂弟,自己掌管国家大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对军事制度和经济进行了改革,也就是先对佛教进行了手术,然后率领六万大军攻打齐国。齐死后,北周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周武帝死后(公元578年),子继位,隋文帝辅政,宣布复修佛法。次年(公元581),皇帝被迫退位,隋文帝自立为帝,建立隋朝。
第三次,佛教在盛唐时期迅速发展,寺庙由政府批地,并获得免税、免役等特权,使佛教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比如五台山寺庙数量猛增到近360座,僧尼达到近万人。此时,五台山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尤其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凌驾于其他宗教之上。这个时候,社会上几乎掀起了一股崇佛热潮。社会上大部分人信佛,有的甚至弃官出家。寺庙经济也大幅增长。据史料记载,寺庙和地主的财富几乎占了世界财富的78%。面对寺庙经济和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国家财政吃紧。就在唐武帝不知所措的时候,反佛代表唐逸站出来,用儒家伦理揭露和批判了佛教宣扬的唯心史观,一针见血:人的“生死”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他还把魏晋以来反佛的代表人物编成《高知列传》,作为反佛斗争的武器。唐武帝厌恶佛教,更助长了他灭佛的决心。接着,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四月,他下令清查全国的寺院和僧侣人数。8月,他下令限期拆除4600座寺院和4万多座私人寺院。比如五台山上偏僻的南禅寺,命令所有僧尼归家,对佛教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就是佛教徒所说的“遇昌法之难”。
第四次法律难是在公元954年“五代十国”末期。周世宗继承王位后,他吸取了历史上前三次的教训。经过经济、政治、军事的整顿和改革,他没有使用暴力手段灭佛。他反而通过行使政府职能,下令取消全国30360座寺院,住在里面的僧人超过2万人,强迫僧尼回乡自谋生路,并命令他们转寺。总之,后周世宗时代的这些重要举措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封建君主处于“五代”末期,他执政不到六年就被赵匡胤所灭。
那么从佛教历史上的“四难”等相关问题来看应该如何看待呢?
从封建君主灭佛来看,是有因有果的,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心血来潮。客观来说,也是形势所迫。然而,我国众多文物古迹的严重损毁,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中华民族的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