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孝之名被杀的孔融,四岁时怎么变成这样?

自古以来,谦虚就是中国的一大传统美德。说到谦虚,相信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孔融让梨”这个经典而著名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年仅四岁的孔融,主动选择较小的梨吃,把较大的梨让给哥哥们。这说明他从小就具有尊兄知礼的品质,所以人们常常通过这个故事来赞美孔融的高尚品格。

如果你不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大多数人对孔融的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李让。事实上,作为先贤后代、一代名士,他也留下了“天色已晚,未必好”等经典典故,位列“建安七子”之列,文学成就颇高。

然而,这样一个有见识有德行的人,却因为触怒了曹操而被杀。杀他的时候,曹操用的理由之一竟然是“不孝”,真是莫大的讽刺。

那么,孔融真的不孝吗?他为什么会死?

汉朝永兴元年(153),孔融出生在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据《后汉书》记载,孔融“少年有才”,而当时颇有名气的李颖则说他是“智者必有大器”。十三岁时,孔融的父亲去世,于是他“悲痛欲绝,扶他起身”。然而,这样一个因为父亲去世而不堪忍受的少年,为什么会因为自己的“不孝”而被杀害?其实这和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孔融的为人有可借鉴之处,但有时也喜欢提出一些特立独行的观点。例如,当朝廷派遣教师马日磾时,不忠诚的袁术扣留了他,并试图强迫他成为他的军事顾问,导致马日磾吐血而死。消息传到朝中,大臣们因他忠心耿耿,想给他重葬,但孔融认为他“迷倒奸臣,被他牵着鼻子走,以此为徽,立他为第一,附在皇位上,奸淫他为君”,迫使朝臣们打消了这个念头,反过来认为马日磾错了。

后来荆州牧刘表利用天高皇帝远,不向朝廷进贡,很多地方也用皇帝的规格。朝廷本来想将他的行为公之于众,但孔融认为有必要隐瞒,以防让韩家难堪。当曹操向狄咸致意,并在朝鲜身居高位、掌握政权时,孔融仍经常在朝鲜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曹操打败袁绍,儿子曹丕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之,就是一件喜事。而孔融却嘲笑武王伐纣后把妲己送给周公这种没有根据却很讽刺的例子。

对于孔融的行为,《后汉书》解释为“见曹雄渐诈,数不能比,故言以偏,致更顺从”。

也就是说,孔融看到曹操越来越嚣张跋扈的当权,他心生不满,所以经常在说话的时候故意违背他的想法,来惹曹操生气。

对于曹操,孔融极尽讽刺之能事。《魏略》中也有“曹操庸,韦德旺,故以旧书自傲,常负责改令改节,而不从之”的记载。

为了表示对曹操的蔑视,孔融经常试图用自己的言行来挑衅他。对于他的行为和言论,曹操已经很头疼了。

这时,御史大夫吕赤更是火上浇油,说孔融“虽在北海,但见皇族不安生,遂招徒作乱。他说,‘大圣后,见灭于宋,不必用金刀’”。

对于那些想夺走自己权力的人,曹操一直是极度恐惧的。

吕赤还声称,孔融曾经对孙权派来的使者说朝廷的坏话,不遵守规则和礼仪。还和有“疯子”之称的米恒举止不检点,公然宣扬:“父子算什么关系?就其本意而言,其实是情欲。孩子对母亲来说算什么,是不是也很可笑?”例如,如果你在邮件中留下一些东西,你会留下它。“也就是说,父亲与儿子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一时冲动与那个女人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对他母亲来说算不了什么。他只是把一个物品放在一个容器里一段时间,然后拿走并分开。

吕赤的谗言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那就是孔融的“蛮横行为应予严惩”。尽管曹操非常珍惜人才,尊重孔融的声誉和学识,但他无法忍受他的不断挑衅,所以他选择接受吕赤的建议,杀死了他。

据报道,孔融先是被投入监狱,后来在56岁时被处决并被抛弃。他的妻儿也没有逃脱被伤害的命运,被送上了刑场。

在当时和后世,孔融普遍受到推崇。但同时,孔融也经常说一些刻薄的话来讽刺曹操这个他心目中的汉奸。

虽然关于他父母的言论很可能只是吕赤的无端指责,但如果不是孔融每天对曹操冷嘲热讽,他也不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孔融并不是真的不孝,只是他过于直爽的性格给他带来了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