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发现勾股定理的人默默无闻?

勾股定理,这是我们初中会学到的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具体表述为“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这不仅是a?+b?=c?。

勾股定理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称为“钩”和“股”,斜边称为“弦”或“径”,这就是勾股定理名称的来源。又是谁首先提出了这个定理?并从理论上解释?

有两个版本,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古希腊。

据《九章算术》记载,勾股定理是3000多年前周朝的商高发现的。

据说周公听说商高精通算术(即《周公》中的周公)。

问商高:“古时候伏羲观天历,无台阶可登,大小难测。这些数字是从哪里来的?”

商高答:“是通过测量计算出来的,量具‘矩’是一块木头按照三、四、五的比例分成三段做成三角形。折之矩为钩,广三,固秀四,五角之后,有一个于治天下之理,此数由此而生。”

周公又问:“矩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于是数学家商高和周公就用矩量法解释了很多。最后商高用他超高的数学理论征服了周公,让周公佩服不已,发出了和尚的口头禅“好!好!”所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

在西方,勾股定理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勾股学派首先提出并证明的。他们的演绎法证明了三角形的斜边平方等于两个直角的平方之和。所以勾股定理也叫勾股定理。

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最早提出勾股定理,早在公元前10世纪的周朝就出现了。但现在我们学的现代数学都来自西方,古希腊人更严谨地证明了勾股定理并将其理论化,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这方面,古希腊人还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