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类似的焚书坑儒事件?
再来说说焚书。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焚书。而且历代焚书罪都是和秦始皇绑在一起的。其实焚书不是秦始皇的首创,也不是秦始皇的榜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记载的著名的“焚书”有四次。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焚书坑儒,秦孝公任命商鞅进行变法。《韩非子·何姿实录》中有记载“尚军教秦孝公焚书作诗,并立下明确法令”,可见商鞅是我国历史上提出焚书的第一人。而商鞅的“焚诗”和“书”的思想,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所以对古代文化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害。
秦始皇焚书坑儒,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行政体制。有的儒生针对时政,引用诗词、书籍、百语,以过去为过去,说:“进则疑,出则谈。”李斯总理提出“焚书”的建议,是为了杜绝“一切学生学古不学今,把贵州的领导搞糊涂了”的现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将《季芹》、《药》、《卜筮》、《种树》等其他书籍,在30天内全部上交朝廷焚烧。这次焚书事件,让无数文化经典化为灰烬。
梁元帝焚书。梁元帝(508-554),萧艺人,是南朝的皇帝。公元10年554年,西魏派常山公玉瑾和大将杨忠率兵五万攻梁。同年10,魏军攻江陵(今湖北江陵)。这时候梁元帝想,就算读了万卷书,还是会死。读书有什么用?于是,他命令舍人高善宝把654.38+0.4万册书全部收集起来烧掉。被俘后,西魏人问他为什么烧书。他说:“读书破万卷书,今犹在,故焚之。”公元65438+554年2月,皇帝梁缘被西魏所杀,时年46岁。萧艺焚书是他在绝望时的一种非理性行为,这与秦、清王朝逼迫他为愚人焚书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后人对他的举动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
乾隆皇帝焚书继位后,从1773年到1782年,他组织了360多位著名文人学者,历时10年,编纂了中国封建社会史无前例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出版对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乾隆皇帝编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他在开始编书时,两次提出“毁”的古籍要毁,“删”的要删。因此,有些书往往面目全非。据统计,在10年的图书编纂中,仅浙江省就销毁图书24种,销毁图书538种,销毁图书13862种。江西巡抚海成在41年(公元1776年)收集了8000多册书籍用于焚烧。整个乾隆时期,共烧毁各类书籍71万卷。可见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次。
抑民思想在各个朝代都有表现,比较严重的个人认为是秦始皇的坑儒,清朝的文字狱,当然还有文革。我只想说说我理解的中国历史上的五大文化灾难。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把很多看似性质相似,年份相隔不远的灾难拼凑在一起,有相加之嫌。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是不成熟的观点。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我觉得这个权利是为了吸引玉石。
焚书坑儒
说到文化浩劫,很少有人不想到焚书坑儒。六国统一后,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毁书,对后世的影响真是无法形容。
众所周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百家争鸣的现象。在此期间,无论是在文学、哲学、天文学还是其他许多方面,中国都确立了领先世界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地位;中国产生了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伟大思想家、战略家,如孔子、老子、孙子,至今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人。你无法想象这个时期会有多少书和成就流芳千古。但是,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让这一切随着熊熊烈火化为乌有。
诚然,如洋人所言,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最终可能会成为欧洲那样的长期分裂局面,但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接下来我觉得应该是汉武帝推行的政策,后来被所有封建帝王追捧。
诚然,这一政策在实施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制度的成熟,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和任何理论一样,有其自身的缺陷,被封建统治者篡改为其统治服务,甚至成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更离谱的是,此时的汉朝从秦朝崩溃的历史中走过来,不过百年而已。不是纠正秦朝的焚书错误,平反被摧残的家庭,而是罢黜百家,这当然使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再,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不再!
第三,科举制度
接下来,始于隋朝,盛于唐朝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清朝废除,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300年!
科举制度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可曾认为,就是这样一个制度,指引了中华民族1300年的思维取向,即以四书五经写文章?其他人呢?如数学、物理、天文、历史、地理等。,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对这些东西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在科举考试之前,我们的祖先能够写出像战国时期的石干《行经》和《孙子兵法》这样辉煌的杰作。秦汉南北朝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能够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能够对圆周率做出领先世界几千年的贡献。就拿我们都引以为豪的盛唐来说吧。除了诗人和作家,我们还产生了多少科学家和数学家?我不否认文学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想想,为什么没有张衡这样的通才呢?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绝大多数年轻人热衷于科举考试,所以社会上没有或很少有人致力于这些“歪门邪道”,所以我们民族的科学就停滞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无奈吗?
48集散文繁荣。
科举之后是明清八股文,有点类似于以前的科举制度,只是他对考生的文章做了更大的限制。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当然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唐诗派的代表人物有达、、等。他们都是唐朝的官员。其实,即使是那些不出名的小诗人,也曾经是当官的。宋词的代表人物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还有陆游、辛弃疾。他们也是宋朝的官员吗?不过,还是来看看明清小说的代表人物吧。我们得到了多少?吴承恩确实考上了,但是当他考上的时候,却是半埋着。你能说他们没有天赋吗?曹雪芹,罗贯中,蒲松龄,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在少数的大作家,考试都不及格。这是什么意思?这只能说明,在这个时候的科举考试中,廉文学的人才还没有被选拔出来,更不用说科学人才了?五六百年前,历史上几乎找不到科学人才。
事实上,清朝入关后的文字狱和编纂《四库全书》破坏古籍的活动,哪一个不能称之为浩劫?
想想这个时期的西方世界。他们在做什么?再来看看同时期的我们,对比一下此时东西方制度的差异。我们中华民族怎么才能不落后?
五大高考制度
最后说一下高考制度。很多人可能不认同这一点,毕竟高考最多只实行了30年,30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只是一个瞬间。不过,我想提醒你,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我记得有人这么说过,好像现在这十年创造的价值是过去几百年的综合。想想看,现在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现在的30年难道不比过去的一个朝代差300年吗?而且,你50年恢复过去的300年很容易,但恢复现在的30年可能需要你10年。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想挽回这些差距,你要付出比原来多得多的代价。
那么,自然要说说高考有什么危害?显然,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古代科举,只考文学,把人推向文学之路;现在高考也是讲文化的,只有那些科目,而且要想被认可,还得去高考,让全国的年轻人都赶上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别的什么都不会。最起码,学好这些科目,目前还做不了别的。所以,你要学八代都可能用不到的东西,浪费宝贵的生命、时间和金钱。如果你想找别的方法呢?然后你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说你没有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你也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你,需要能理解你的父母。唉,谁能凑巧拥有这一切呢?而那些恰好有条件的人,谁又能保证他们都能学到东西呢?或者你可以说他们可以通过高考,等到进入大学,但是你知道人的精力、时间、金钱都是有限的。况且进入大学后,很多人都快20岁了,别人从小就很努力,你20岁才刚刚开始。和别人相比你瘦了多少?
所以,我说,高考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次文化大灾难,中国的高考制度必须改革,必须多元化,让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职业道路多元化,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和其他民族的青年在同一起点、同等条件下自由竞争。我认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