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文化遗址、墓葬、都城和重要文化景区
(1)古楼观与老子讲学台。古楼观又名楼观台,位于陕西省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麓。它是中国最早的道观。楼观台道教相传认为楼观台是观音传法、老子著书的地方,因此被称为中国道教的“仙都”和“祖庭”。楼观道派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一直流传至今。因为这里自然环境幽静,周围都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以经常有游客来这里参观。
据道教文献资料记载,朱祥光的《石闻传》、《楼观本传》、《石闻传》、赵的《殷传》等记载,相传古周琴(今甘肃天水)人殷是钟南山北麓(今楼观台)的观音,他不习俗礼,但善于在所居楼内观天象、观星斗,故其居民楼名为“观楼”。周康王听说了这件事,成了一名医生。周昭王二十三年五月,殷观察天象,看见紫气从东方来,二十八夜天星沿茂兴座经过晨星座。(茂兴的位置在秦朝。)他用易数推理知道这个气是吉祥的,这个星是光明之星,圣人之星,所以必然有圣人从东向西行进。于是殷在东西方必经之路函谷关做灵隐,等待这位大圣的到来。七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位不平凡的老人,童眼和发,一身仙风道骨,骑着一头青牛来到关下。当尹看到他是一个来自东方的圣人老子,他很快跪下来迎接他。殷举行收徒仪式,邀请老子进官邸。待了一段时间后,殷让老子回楼观传经,于是老子就在古老的楼观里传授他的道德经典。最后写了一部五千字的书,后来取名《道德经》。老子在古楼里谈经的地方,被后人称为“谈经”。老子不仅教了阴道德经,还教了他登高西天的计策,领悟奇妙真理的方法等等,比如太清上法,三东,灵宝浮图,太玄。殷在接受老子的教导后,还撰写了《观音子》(九篇),以充分发挥《道德经》的义理。
老子在古楼观里讲道,经书已毕,要向西方告别。弟子尹对他恋恋不舍。看到这种情况很难,老子如实告诉我:我走了。我走后,你可以专心研究背诵我的《道德经》经典一千天,然后你可以在蜀郡青羊宫(今四川成都)见我。之后就看到老子带着他的牵牛童子,骑着青牛慢慢上天。在楼观台附近的山腰上,留下了老子的肉身,弟子尹将老子的肉身葬在西楼观台,也就是今天的老子墓。老子升天后,殷按照老子的教导,整日修道念经。果然,三年后,他成仙了。后来在成都青羊宫遇到了老子。殷在青阳与老子会面后,老子被授予“金字玉书先生,无上真人”的称号。后人尊称殷为“九天仙始真人”。老子授予阴“入隐文”和“入景云”的技能,使他隐身升天。从此,殷跟随老子出西域,“化胡为佛”,老子和殷成为佛教和道教的创始人。
目前,古建筑景观中仍有50余处文物古迹,如:讲经台、鼓风炉、女泉、上善池、吕祖洞、宗圣宫、牛柏部、老子墓、道经碑刻等。历代著名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诗词、题跋、人名,如李隆基、李白、岑参、白居易、苏东坡、苏辙、韩琦、周雪、欧阳询、赵孟頫、高文举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墨迹。今天的古建景观更加壮观和宁静,是人们游览的重要景点。
(2)太史公司马迁墓。《史记·太史公序》说司马迁“生龙门,耕河山之日”。“龙门”指陕西省韩城市高门村龙门村,也指韩城黄河渡口“禹凿龙门”。据今韩城市许村人传说,司马迁后裔从南高门龙门村迁居许村同居村。这也可以证明司马迁出生在龙门村。
司马迁的祖坟建在高门塬支川镇东南的高岗,东临黄河,西临梁山,南有魏长城,北有支水,雄伟如龙。
据北魏李道元《水经注》记载,司马庙墓建于晋四帝怀帝司马池永嘉年间(310),现庙内石刻60余件,最早为北宋赵书治平元年(1064)太常大夫所撰。碑文写着,“荒祠邻背土,孤冢压黄河”。可见,北宋中期,太史庙是非常荒凉的。北宋惠宗年间,太史庙进行了修缮。宋徽宗赵霁宣和七年(1125),韩城县令董鲁银阳所著《修太史庙碑》一书,书中说:“建筑十分萧条,阶级十分简陋,坑道十分冷清。”于是当地群众集资建了一个“五架四层房”,也用于房屋的修复。据专家鉴定,认为现存的卧室和山门是宋代木结构的遗存。它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卧室里的太史公像也是北宋的作品,至今仍有价值。
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太师庙,使这一珍贵文物得以保存至今。明朝嘉靖年间,太史殿年久失修。“风雨撼风,瓦片毁墙,楼房拆,山与草之间,弃了一半,只剩下一半。”其最北方危在旦夕,大权在握,旅者患之。“当地人民从四面八方聚集首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基本恢复了原貌。清朝康熙、嘉庆年间,太史殿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殿前铺设了高大的殿基和“圣道”,用砖石砌成99级台阶,整修了睡堂和山门。
司马慈祠后院有司马迁墓遗迹。据说这可能是衣冠冢,因为据说高门原址上还有一座真正的司马迁墓。司马迁墓在当时存在的朱中有记载。《水经注》说:“墓前有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尹姬瞻仰遗容,立下大功,于是建石室,立碑作树。太史公在序中说:“迁龙门,是他坟遗址所在!“由此可以推断,神庙和坟墓可能是同时建造的。也许这里先有一座坟墓,然后因为有了坟墓而建了一座神社。相传司马迁的真墓位于许村西南凤凰岭下的凤凰洞上。按照老习俗,以前每年清明,他的族人还在那里唱戏纪念。笔者1986专程去过那里,当地人也能指出司马迁墓埋的地方,但是参考文物确实很难获得,这是一个值得考证的问题。
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不管历史学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观点有多么不同,大家都高度赞赏他的贡献。1958年春,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闻讯司马迁祠庙修缮竣工,喜出望外,挥毫泼墨写下五言律诗:“龙门有美龙,郁忠人中有龙。”学养空前,文章出众。慈悲如斧,吐气如霓虹。如果你研究温妮,你会成为一名伟大的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诗笔奔放,对司马迁的成就作了最全面的评价。如今,这块石刻矗立在太师庙前。
(3)张亮寺和孤东。张亮(汉代留侯)寺,又名留侯寺,位于陕西省汉中地区留坝县北15公里的秦岭南坡白子山脚下。这座山因其众多的古树和青山,如龙跃云而得名白子山,因此也被称为“龙山”。这也是汉江的发源地之一。张亮寺位于包河支流两条溪流的交汇处,背靠白子青山,左右两条溪流,被五座山(白子、韦陀、青龙、凤凰、紫关)环抱。寺内建筑、亭台、殿宇、楼阁错落有致,古色古香,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寺观亭阁前后,都是古建筑和亭台楼阁。目前,在张亮寺后山有一座“张亮避谷洞”,最初是为祭奠张良壁谷而建,后逐渐成为道士修道的清静之地。张亮寺占地约14200平方米,有156个亭、堂、廊。现存碑刻39处,摩崖石刻51处,匾额50余块,楹联40余副。它是陕西省汉中最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迹。
(4)诸葛武侯祠墓和定军山。诸葛武侯祠和墓都建在陕西省汉中地区勉(勉)县。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五公里的定军山脚下。因为山的原因,墓不能建。武侯祠在勉县西郊,与武侯墓隔水相望。勉县人民对这个书香十分崇敬。他们通常称武侯墓为“祖父墓”,称武侯祠为“祖父祠”或“祖父庙”。人们经常供奉祭品,祈求武侯之灵保佑所有的人。
据史料记载,武侯祠建于三国时期的景尧时期。到了六年,龙等人要求在墓上建庙,以顺民意,诏封之,绵阳庙盖由此开始。后世已毁于战乱,现在该寺清代重修,民国时又重修。现在庙里有一尊武侯像,一把葛羽扇,看起来像是一件乐器。寺内古柏数十株,绿荫环绕,画檐斗拱。在画的屋檐下,至今仍有许多历史名人题写的诗句和匾额,著名的有“诸葛威名盖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墓位于定军山西南麓,地势险要,与天荡山隔汉江相望。是三国争霸时刘备和曹操在汉中争夺兵力的地方。陵园苍松翠柏参天,郁郁葱葱,因山而建。虽然没有人工坟墓,但是山丘自然高耸,很有气势。墓前立有石碑,为官书《汉书丞相诸葛仲之墓》,墓园常有人出入。墓前还有祭堂、厅。大概是因为历史已经公认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代表,历代官民都崇拜他,从来没有人来这里盗窃文物和珍宝。
现存的定军山诸葛武侯墓,据说有“真”有“假”。武侯墓有两棵桂树,为人们所称道。因为它们被称为双桂墓,所以墓前有一个万历二十二年(1594)金陵赵建的石碑。但后来又有传言说,该墓附近还有另一座“武侯真墓”。原来这个墓是为了掩人耳目而造的。自然就诞生了真假墓之谜。“武侯真墓”前矗立着一块由陕甘总督宋军于嘉庆四年(1799)所立的石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历代绵地人的传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因为三尺土而导致诉讼无休无止,强行开会毫无意义。”.....养个定军,养个山也可以,也可以说“侯墓”。如果是真的,那就要凿了。“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日本19世纪著名汉学家井上武田记载的中文版《湛云霞雨日记》)。
诸葛武侯墓是根据诸葛亮生前嘱托,在定军山修建的。这引起了很多猜测,也做出了很多解释。有人用“风水学”理论解释定军山有“五气”,侯墓可绝山,盖不足。有人认为勉在阳平,其地三关控制。时为蜀道咽喉,武侯葬于此,精神犹强。这种说法不接近历史。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更多的历史学家认为,诸葛孔明晚年在五丈原打了最后一仗,却因积劳成疾而未能实现抱负,是一大憾事。葬于定军山,是因为他北探中原,曾在定军山扎营,肯定军法,建城为粮,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宣布后人复兴汉业,将在汉川。
(5)孙思邈和药王山。孙思邈,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出生于陕西省耀县。他长期居住在王耀山,采集草药,研究医术,后来被誉为“药圣”或“药王”。王耀位于耀县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药王山古称“凤空山”,唐以前称“清玉山”,民间称“东山”。《耀州志》曰:“青石自山,清取自唐天宝,后废郊庙乐。”说明这座山在唐代以前盛产青玉。因此有“玉山”之称。在北宋,王耀被称为“五台山”。据宋元丰四年(1081)《耀州花垣县五台山真人寺》记载,中国原属京兆,后建在县城,称“耀”,山那边称“五台”者有五人。山中有五峰,顶平如台。这五个车站都有自己的名字,即东部的瑞鹰,南部的云起,西部的升仙,北部的花仙和中部的齐天。与长安的南五台不同,它也被称为“北五台”。
耀州五台山原为隋唐佛教胜地,宝云寺、昭阳寺代唐而建。昭阳庵是唐太宗的姑姑昭阳公主出家修行隐居的地方,宝蕴寺曾是孙思邈隐居采药的地方。据悉,唐朝贞观年间,孙思邈应邀入宫治疗长孙的顽疾,治好了百年来医者难产,平平安安地生下了太子。唐太宗很高兴,想封孙思邈为高官,但孙思邈愿意为天下百姓采药,却不肯接受。唐太宗无奈,便封他为“真人”,并赐金质战马一匹,让他广行名山大川采药行医。唐太宗对孙思邈不重视自己的位置,一心为民治病的品德十分敬重。后来,唐太宗有一次驱车前往玉华宫,路过花垣五台山,上山拜见孙思邈,在宝云寺前留下一条“唐太宗御路”,为后人所传颂。唐武宗毁佛,五代叛乱毁五台山寺庙,后来被道教占据。北宋初年,宝云寺旧址建有“拜福”观。北宋中期,嘉祐四年(1059),夷人发起了对孙真人旧居的游园活动,见其荒凉、倒塌,感同身受,遂集资建堂,建成了王耀第一座“真人庙”。宋徽宗给现实的寺庙命名为“精英寺”。金元时期,修建了仙花台(北洞)太玄洞、望仙门、木阵台、聚生亭、徐灵亭、辕门等。
“五台山”在清末改名为“王耀山”,民间流传。首先,孙思邈被尊为王耀,然后它被称为“王耀山”,因为它是王耀隐居的山。光绪二十五年(1899)陕西省地图划入境内为“药王山”,已久为人所知。
王耀山林地面积600多亩,其中柏林303亩,成型柏树10000多棵,1000年以上的有30棵,特别是王耀种的柏树,据说高13.5米,腰围3.95米。据专家称,这棵柏树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山野的药材种类多达229种,占全县药材村种类的70%以上。
金山有青玉雕刻的牌坊十二座,牌坊上均刻有匾额、对联,激励后人,令后人惊叹。药王山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金代会馆,建于宋嘉佑四年(1059),金大定九年扩建。它丰富古朴,经受住了明朝大地震的考验。1985年,南安碑廊建成,收藏历代遗碑30余块。有北宋元丰四年(1081)、金大定九年(1169)、耀州花垣县五台山孙真人庙碑记、盛德年五台山精英寺宋崇宁三年碑记。在南安元始殿的东西两面墙上,有一幅皇后出游的画。全国有十二个各种各样的人的团体,80多人。它们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是研究元代壁画的艺术珍品。
北洞正门是“一日门”,里面是“药王殿”。大厅里充满了古代的典雅和神韵,神秘典雅,令人神往。大殿正中端坐着一尊彩塑的孙思邈像,是明代嘉靖年间塑造的。它高三米,慈祥端庄,人们经常来这里烧香求药,希望能延长自己的幸福。药王山还有“医方碑亭”、“海上仙方”等著名古迹,以及十大名医雕像、药洗池等重要历史遗迹。药王山石刻1961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被陕西省列为第一批风景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