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五个必须
——王安石《在河上》
乌头楚圩路怎么样?秋天多雾多雨,白波一片黑暗。
夜里寒潮渡河,林中满黄雁。
——王世贞《在河上》
王安石和王世贞是中国古代两位著名的诗人和学者。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改革家、文学家,他不仅以诗歌闻名,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人们对他比较熟悉。在这里,我想重点介绍一下王世贞。王世贞生于公元1634年至公元1711年,本名阮庭、渔洋山,山东新城(今山东省桓台县)人。他年轻的时候很擅长写诗,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气的。他逐渐成为清代著名的文学领袖。在诗歌创作上,他与朱彝尊齐名,被称为“南朱北朱之王”。他主张诗歌创作要讲究意境,认为只有那些韵味悠长、构思巧妙、笔法精湛的诗歌才是优秀的作品。这对扭转当时盲目仿古的诗风起到了深远的作用。他的诗流畅,技巧性和艺术性。就像他的诗《藤花山下》,“龙脉嶙峋碧岸,藤花山下多风多秋。一时残雨虹尽,百清泉流溪。”画深秋山村生活的画面,色彩鲜艳,清新宜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声有色,给人一种非常舒适愉快的感觉。www.findart.com.cn
两首同题的江上诗,十分注重江上独特的景色,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捕捉到了“秋”特定的季节特征,描写了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看王安石的诗。河水无边无际,河岸上开满了红花。秋天,西风劲吹,水面波光荡漾不断,江花渐渐凋谢,脱去红妆。岸上或水上的船发出的笛声,也让景色充满了秋意,也让人想起了思念。河上的花,西风的笛,这些季节独特的特殊风景,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特色鲜明的《河上秋意》。再看看王世贞的诗。深秋的白波,江面上波涛汹涌,烟雨飘飘,天昏地暗,河水顿时觉得沉甸甸的。滚滚江水深秋冷,冰冷水冷,吴楚地区秋意盎然。两岸的山被秋天感染了,树叶被秋霜染成了金黄色。金黄的树叶随风飘荡,散落在秋山的山坡上,在秋水上飘荡。树林和天空中,一行大雁南归,雁声不时萦绕天空和人们的脑海。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风景:空中,大雁阵阵,河水和白波汹涌,四面八方,烟雨,地面,沙沙的树叶,多方面的渲染,秋天的魅力显得强烈而饱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和效果。www.findart.com.cn
两首《河上》虽然都刻意描写了河上的秋天,但诗歌创作的立足点并不相同。细读两首诗,我们不难发现,王世贞的诗重在意境,王安石的诗则是通过秋景的描写来表达个人的离别之情。王士禛的诗《在江上》,一两句话,给人的感觉是很遥远的:春秋时期吴楚与中国相遇的地方——乌头楚尾,在今天的江西北部,疆域辽阔,山川交汇,烟雨迷蒙,江涛奔流。诗人对这一场景十分欣赏,可见其心胸开阔,意境开朗。三四句话,既交代了渡江的时间和环境,又随意描绘,勾勒出一幅寒潮、山野、雁群、黄叶组成的秋江画卷,凝练脱俗。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脱俗超脱飘逸,长髯白衫的开悟在茫茫烟波之外,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王安石的诗《在江上》用一两句话描述了风景。它的目的不是为读者再现秋声秋色,而是用对比的方式将感情与景物对比:猎猎的西风带来秋天的消息,让人心酸,一望无际的河流让人顿生感慨。晚秋开的花,那叫数不清,也让人不开心...而三四句话,主题就非常鲜明地突出来了:“离婚正被笛子吹着,吹过混沌的山东。”特定的季节和景色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是想家了,孤独了,还是亲人在外漂泊,时代动荡,激起了家人的爱?全诗以景为情,情由景而生,景融为一体,深邃而给人以深刻的诗意。www.findart.com.cn
大江风光是古代诗人的最爱,有很多精美的作品。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这样描写江面上的景色:“一轮斜阳洒在水中,半江簌簌,半江红。”惜九月三更,露如真珠,弓如真弓。“在时间的顺序上,诗人准确地再现了大自然从黄昏到夜幕降临的美好画面,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共舞热爱大自然。南宋朱的《水口行船》是一首描写夏日泛舟江面的即席诗:“昨夜舟上有雨,风雨夜过江面如何?“目前试卷寂寞,青山绿树还多。”诗人最早写的是夜雨泛舟,迷迷糊糊的不在乎风浪;然后写早上下雨住在船上,卷起篷远望,只见绿树青山,绿如画。这首诗清新芬芳,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江苏》中写到《秋江月夜》:“秋江寂寞,似残月映林微。波光水鸟犹惊,寒萤湿不飞。”诗人从地下写到天上,又从天上回到地下。他通过捕鱼、树林、鸟儿和湿漉漉的萤火虫,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气氛,表达了他对美丽和自然的热烈热爱,使人感受到他超然于世、不愿与世俗为伍的高尚品格。清代傅昂肖《江边游记》描绘了一幅秋江夜行图:“白云明月荡漾,天外秋声落远滩。燕子矶半夜起,一日星寒。”画的上方是白云、蓝天、冷月和星星。画的下面是一条秋水的河,水上的船,船上的诗人,河中的云、星、月的倒影。读他的诗,让人仿佛沉浸在艺术氛围中。王安石、王士禛的《江上诗》与上述诗歌相比,不仅很有艺术性,而且在艺术技巧上也很娴熟。王安石的《河上》写风吹水,带“溢”字,江花凋零下一个“关”字,王世贞的《河上》写深秋的江浪,带“暗”字。这些词堪称“诗眼”,也体现了诗人在锤炼文字上的深度努力。www.findar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