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英的女英雄反对“麻”

2007年6月29日世界麻风病防治日,中国人民和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向世界宣布,中国麻风病患者已由建国初期的约52万人减少到现在的6300多人。这些数字表明,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走出了麻风病时代!

在防治麻风病的医疗大军中,有一位女英雄,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她就是李焕英教授,这位92岁高龄的麻风专家。

1983年初,李焕英带着最好的春节礼物——一种治疗麻风的特效药,来到了麻风村。

最初的记忆

大家都知道麻风病的可怕程度,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原勐腊县县委副书记道建新深受人民爱戴。建国初期在西双版纳很有名气,但1950年的某一天,他神秘离开政坛,消失在县委大院,备受关注。没过多久,谜底揭晓:道副书记得了麻风病!

麻风病,在人们眼里,比死亡更可怕,比魔鬼更狰狞。除了建一个新的,别无选择。为了防止可怕的疾病传染给他人,他选择了离职和妻子离婚,然后住进了一个偏僻荒凉的麻风村——一个由麻风病人及其家属过河开荒、在原始森林脚下自我隔离的村子。

离职前,道建新不忘交党费。他心里明白,这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还债了,却发现他极其虔诚地伸出的手始终没有得到回应。他恍然大悟,自己现在被“魔鬼”附身了,虽然同事们都很同情他,但也不得不防。

道建新在麻风村呆了30多年。直到1983年初,李焕英带着最好的春节礼物——治疗麻风的特效药(联合化疗),来到了麻风村。仅用了两年时间,道建新村和全寨村的麻风病人全部治愈。1990年泼水节当天,列帕村脱帽后被州委改名为“满南兴”,道建新为首任村长。甘露醒来,傣语意为“新生”。

今年,随着李焕英防治麻风病经验的不断推广,中国的麻风病防治事业终于掀开了历史性的新篇章。就这样,李焕英为中国医学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

李焕英1921出生于北京,1945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一年后,他出国到美国著名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学习。1950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她被推荐,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第一任官员。由于她的出色工作,世卫组织在1958中提出与她续约五年。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焕英毅然选择了回国:“我的祖国依然贫穷,一切都需要去做。医疗事业急需发展。作为她的孩子,我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算麻风病比魔鬼还可怕,我也要和它斗争到底!”李焕英曾是联合国卫生组织雅司病技术专家,对缅甸、印尼等国农村地区的疾病防治有丰富经验。然而,麻风病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苏北长江边的麻风村的短短半年时间里,李焕英查阅了有关麻风病的最新国际杂志和重要文献,也发现了当时麻风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很明显,麻风病史就是一部毁灭人类的邪恶史!

早在埃及建造大金字塔之前,麻风病这种极其古老的疾病就已经开始危害人类了。在中世纪的欧洲,病人不仅戴着铃铛,还躲在荒无人烟的山谷里。在中国,麻风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直到20世纪,当局迫害和屠杀麻风病人的悲剧仍时有所闻。20世纪初,据说广州一个军阀召集了300多个麻风病人,说是请他们吃饭,然后在白云山枪毙了他们。

我们人类文明只有5000年,麻风病却跟随了我们3000多年!在人类几千年与麻风病的斗争中,几乎都是失败的记录!

“麻风病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也许他是为他敲响丧钟的医疗队的重要成员!”隐藏在沉思中,李焕英的心情是沉重的,但也升起了创造历史的坚定和豪气。

很多朋友同事都不理解李焕英的选择,因为以她的资历,很容易就能拿到好的研究项目,退一万步讲也不可能接受麻风病...

是的,麻风病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继梅毒之后的又脏又丑的疾病。你太傻了,你一个精致的留学女,还纠结这个!

面对诸多议论,李焕英总是淡然一笑,但她心中的一个声音却越来越大:“治病救人,是天职。哪怕麻风病比魔鬼更可怕,我也要与之斗争到底!”

李焕英了解到,在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麻风病,该方法将化疗与多种有效的新型抗麻风病药物结合起来。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没有临床试验,也没有有限的疗程。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试验结果作为依据,就可以拿到那些新药。对缺医少药的医学界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了尽快争取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免费药物支持和实验项目,刚调到改革开放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的李焕英,立即开始在中国西部几个省份寻找试点,并在云南省卫生厅的推荐下初步选择西双版纳作为治疗地。她准备先试探性观察疗效,等拿到第一手资料后,再把试点扩大到全国麻风病较多的云贵川,所以必须要有绝对的把握。

“李教授所经历的苦难,是年轻人无法承受的。很多时候我都怀疑李教授是不是凡人。”在李焕英的地图上,有三面小旗。这三面小旗标出的地方,就是李焕英最终确定的三个麻风病防治试点。都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是疫情最严重的三个麻风村。这一年,李焕英58岁了。

从北京到那要几天,然后坐车六七个小时。这些所谓的山路,其实大多是牛马走过的羊肠小道,只能容一人行走。有些路段一边是山,另一边是悬崖。

可以说,即使是年轻人,从北京到麻风村走一趟,也会累得几天起不来床,但年近六旬的李焕英硬是挺了过来。她从来没有苦过,也从来不觉得苦。她的观点是:“工作就是奋斗。没有困难怎么可能成功?”当你一心向前的时候,即使有痛苦也不能抱怨。”这也是记者在采访李焕英教授时深有感触的地方。

在李焕英勐腊,一个在北方长大的“旱鸭子”不怕水。他去麻风村都要过河,大部分时间只能坐独木舟。这种原始的过河工具没有稳定性,左右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翻船后,她笑着说:“我胖得沉不下去。”李焕英也开车而不是走路。因为山高路险,她经历了两次车祸的威胁。最严重的是在雪地里翻车。车子滚进十几米深的沟里,停了下来。她被扔出老远,躺在血泊中不省人事。

在几次车祸中,李焕英断了三根肋骨,双侧锁骨骨折,头部受伤,缝了七针,全身伤痕累累。同样在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所工作的刘健告诉记者,李教授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年轻人难以承受的。很多次我都怀疑李教授是不是凡人!

李焕英一定是个凡人,有敏感的痛觉神经。不是她心里没苦过,只是她总觉得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下大决心走下去;“抱怨是没有用的。军人都知道子弹威力大。不还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吗?”

正是本着这种心态和精神,李焕英一直站在预防和治疗麻风病的医疗队伍的前列。

从在勐腊县选址到出国考察,选择新的治疗方案并现场应用,再到每年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肯定疗效,直到完成治愈和监测,* * *已经十几年了(1980-1995)。

当医生和病人携起手来,他们将有信心与疾病作斗争。

与病人零距离

“文革”中,李焕英被送到苏北的麻风村,他充分体会到了麻风病的极端恐怖。参与治疗时,我总是像防化兵一样把自己封闭起来,暴露的部分只留下两只眼睛;发药的时候,很多医生都是用木棍传递的。医生成了搞笑的“渔夫”,病人成了“鱼”。

苏北的麻风村也是如此,但李焕英却做了完全相反的举动。在这里,李焕英遇到了道建新。她不仅紧紧握住了道建新缺失手指的手,还给了他一个有力的拥抱。在场的医生和当地官员都惊呆了!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没过多久,整个麻风村都沸腾了:“天哪,北京来的女摩亚(医生)不怕麻风!”"

李焕英郑重地告诉大家:“人类是麻风菌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主要是多菌病人)的皮肤和黏膜病变中可有麻风菌,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一触即发的传染病。在与传染性麻风病人平等接触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发病,大部分人有天然免疫力,所以不会得麻风病!而且新的治疗方案极其有效,即使是多菌患者,接受联合化疗后一周内也基本消除其传染性。因此,早期发现是防止传播和防止残疾的最好方法。”

李焕英说,只要医生和患者携起手来,就有信心战胜疾病。在新中国麻风病防治史上,作为医学专家,李焕英是敢于零距离接触麻风病人的第一人!

在村里巡视时,李焕英总结出一个早期发现麻风病的窍门:让小学生每天回家检查父母的手脚,看他们身上有没有光点或凸起的肿块;如有异常,立即向老师汇报,老师会通知村里的麻风防治人员,记录确诊病情,进行追踪,进行诊治。想法虽小,但切实有效。

来到麻风村后不久,李焕英首先提出并实施了“垂直防治与基层三级防治网络相结合”的模式,对遏制麻风病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李焕英还采用了新的治疗方案,不仅产生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还缩短了治疗周期。

后来在1985年,李焕英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推广到云贵川七个麻风高发地州,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了显著疗效。治愈了1万多名麻风病人。10年监测后,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巨大成功迅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经过10年监测期的调查论证,于1994年在全世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