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纵队”的规模有多大?-

解放战争后期我军的纵队相当于军队的规模;解放战争初期和中期的纵队大小不一,有的相当于师,有的相当于军。

由于战场形势复杂,同一历史时期我军纵队规模不对等。

纵队本来是队列的一种形式,在我军成立后成为军队编制。

纵队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成立不久就出现了。

最早的纵队参加了1927年底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是我军第一纵队,名为中央纵队,编在江西崇义地区。

从此,纵队成为我军的一种编制。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的遍布全国的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的野战军,始终有一个纵队,直到新中国成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入国民党军队,史称八路军、新四军。

当时被国民政府承认并支付伙食的部队只是编制内的人。事实上,我们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远不止这些。

随着战争的进展,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规模在各地蓬勃发展。除了建立八路军、新四军,还建立了许多部队,称为纵队或野战纵队。

知名的如活跃于华南的新四军东江纵队,活跃于华南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前进纵队(新四军前进纵队),活跃于太岳军区的八路军太岳纵队(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

太岳纵队司令是陈赓,1955年授衔时是将军。纵队政委王新亭,授予上将军衔;纵队参谋长周希汉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升任司令员,65438至0955被授予少将军衔。林平任政委,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61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同样一个栏目,为什么栏目负责人授衔时,职级差别这么大?

因为两个纵队的规模相差太大,东江纵队在抗战初期只有3000人,抗战中期发展到8000多人。抗战胜利时有12000人。

新四军前进纵队的规模并不大,成立之初也就3000多人。

太岳纵队成立之初,共有三个旅,规模为5000人,纵队总兵力约为1.5万人。

相对而言,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活跃在南方地区的纵队规模较小,不到5000人;我军在北部地区作战的纵队至少有两个旅,人数不少于一万,规模比较大。

然而,也有例外。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第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入东北时,有3个旅9个团3万人。

解放战争初期,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一直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抗日武装力量集中起来,改编成野战军。此时,纵队成为我军标准的一级编制。

这一时期我军的纵队数量和纵队管辖的兵力,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不超过十个纵队,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四个纵队,其他地区纵队。

抗战爆发时,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有4万多人,新四军有1万人,我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不超过1万人。

抗战结束后,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总兵力达654.38+0.2万人。

随着总兵力和纵队数量的增加,纵队管辖的部队自然也就增加了。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野战军管辖的纵队(包括相当于纵队的师)有27个纵队,仅东北野战军就有9个纵队。

西北野战军,彭指挥,解放战争初期总兵力约7万人,下辖7个纵队,每个纵队下辖2个旅,每个纵队人数约1万人。

华北野战军,以聂为司令员,也是七个纵队,由晋冀鲁豫和晋察冀军区的部队组成,包括26个步兵旅和2个炮兵旅,总兵力23万人。

由此推断,华野各纵队有三个旅以上,兵力约三万人。

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军长,邓小平为政治委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129师和地方部队的基础上建立的,总兵力约27万人。

中野有五个纵队,13旅,每个纵队的兵力在2万人左右。

林彪作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在四个野战军中排名第一,总兵力29万多人,各纵队兵力3万多人。

解放战争中期,随着我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部队规模日益扩大,纵队数量和所辖部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947年4月,东北野战军(四个野战军)总兵力达46万人(其中晋察冀军区及所属部队8万余人),纵队增至12,各纵队总兵力约3.5万至4万人。

1947年6月,中原野战军(二野)结束“鲁西南战役”,部队迅速扩编。晋冀鲁豫军区兵力增至42万,纵队增至12。每个纵队下辖三个旅,平均兵力约三万人,包括1,2,3,3。

看了上面的数据,我们会发现12列的总实力只有36万左右,还有6万的差距。

这是因为纵队之外的其他部队都不归纵队管辖,而是以独立旅的形式存在。

1947年,华北野战军(散叶)总兵力36.6万人,下辖12纵队,各纵队兵力3万余人。

1947期间,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数量变化不大,纵队数量自然没有增加,甚至因为战况惨烈。如1947年冬,王镇第八纵旅下辖两个旅,兵力约7000人。

直到1948,一野战军才增加了一个纵队,这是其他三个野战军不能比的。

1948大决战期间,第四场实力提升最快,超过50万,主柱平均实力在5万左右。一般有3个师,规模1.4万,加上1炮兵团。

散叶各主力纵队实力相差很大,第9纵队兵力最多,约3.5万人;其他主力栏目多在2.3万-2.8万之间。

中原二战后二野实力下降,1、2、3、6纵队尚未恢复,平均1.5万;谢忱四纵情况比较好,下辖四个旅,人口三万左右。

1948,165438+10月0日,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机构和军号的规定》,1949,65438+10月,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将野战军军号改为普通军衔的决定》。

根据上述决定,东北野战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隶属于1至12纵队,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六五四三八+0、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

中原野战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野战军12纵队改为三个兵团,即第三、四、五兵团和第九军。整编后,二野总兵力为28.8万人。

西北野战军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各纵队依次改名为1、2、3、4、6、7、8军,骑兵1、2旅改名为骑兵1、2师。

从此,四大野战军的纵队彻底消失,成为历史,全部改编为军队。

两广纵队成立于1947年春,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东江纵队为基础。雷是司令员,是政治委员。

该纵队下辖1、2、3团及教导总队,4800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建制。

1949年3月,该纵队又归第四野指挥。

1950年,65438+10月,两广纵队划归广东省军区建制。2月并入珠江军分区,但两广纵队的番号暂时保留,几个月后取消。

可以说,两广纵队是解放战争后期乃至建国初期我军唯一的步兵纵队。

这才使专栏彻底消失,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总的来说,纵队见证了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各纵队指挥员在军事领域也是出类拔萃,为我军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开国功臣。

比如: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狂人王近山;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是名将之花。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保卫延安英雄张宗勋。

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跨国将军”叶飞;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旋风司令”韩先楚等。

“纵队”这个名字,伴随着我军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成为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