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二月二庙会的来历?
太昊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明皇帝。他是“百王之首”,居黄三五帝之首。傅出生在洮水流域的(今水芹县)境内。伏羲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开创者,是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的探路者。以伏羲为代表的群体部落,从渭水流域(黄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向黄河中游迁徙有一个艰辛的过程。传说他后来称王,定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卒于陈(今淮阳县城北1.5公里蔡河岸边,自古建有伏羲太昊家族墓),在位160年。在人类社会从母系到父系,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过程中,他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作为一只猴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人因此称他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是人们对伏羲的赞美,意思是伏羲功德无量,光明如日月。为了纪念祖先的功绩,春秋时期在这里修建了伏羲陵。孔子周游列国访问陈国时,陈灵公陪同孔子参观陵墓。三国时魏国的曹植想到了王雨辰,参观了伏羲庙,写了伏羲赞。唐宋以来,太昊伏羲陵不断扩建,包括陵墓和祭祀殿,占地875亩。现在陵园内的建筑都是明代建筑,结构和明朝皇宫差不多。现存的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明朝十三年,明清两代多次重修修缮。
淮阳太昊陵庙会,又称“二月会”,始于遥远的古代。《礼记·月令》载:“仲春月...是供奉在高媒体与太多的监狱。”古代帝王称之为“太牢”,供奉土地神和谷神,诸侯称之为“少牢”。这里的“高媒”是指伏羲和女娲。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两兄妹结婚,造人出土,孕育了人类。后来伏羲以“二月会”的形式组织部落男女作为媒人见面,见面地点就是今天的太昊陵。在此基础上,伏羲“出嫁”,结束了人类群婚的愚昧。所以伏羲和女娲被后人称为“高媒”。伏羲死后,人们把他葬在淮阳“二月会”男女相会的地方,从高陵姬开始,从此每年祭祀,香火鼎盛。
今天,太昊陵农历二月的庙会已成为世界皇帝孙朝祖和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目前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庙会。2004年被文化部推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组织单位”。
二月会议的主要内容
太昊陵的庙会声势浩大,持续时间长,是中原庙会中独一无二的。每年农历2月2日至3月3日,为期一个月。会议期间,河南、河北、安徽、山东、湖北等省的信众男女从四面八方涌入太昊陵祭奠先人,高峰时每天达数十万人。
祭祖是庙会的基本内容。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是始祖伏羲的生日。伏羲和女娲一起创造了八卦,成就了婚姻,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基础。善男信女组成的祭祖大会,高举黄丝青龙旗,手捧香塔,肩扛花篮。在器乐声中,他们庄严地焚香跪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凡是祭祖、焚香的人,都要从家乡带一把土,焚香后洒在伏羲陵上,寓意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伏羲是祖先,当然是掌管种族繁衍的大事,所以来太昊陵求子的人很多。任贤厅的墙上有一个后代窑。据说一碰就能让子孙兴旺。甚至未婚的女孩都害羞地蜂拥着触摸它以求好运。婚后不怀孕的女性是专门来求孩子的。他们经常在庙会上买一个泥娃娃,用红线绑好,在后人的窑子里摸摸,然后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下面带回家。如果你碰巧怀孕生了孩子,你会感激你的祖先。下次庙会一定要许愿。
庙会期间,各种民俗娱乐活动更是引人入胜。与其他庙会相比,太昊陵的庙会习俗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称为“抬经”,又称“抬花篮”。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祭祀祖先、娱乐神灵的舞蹈形式。庙会期间,这些“入选队伍”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常常吸引许多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驻足观看。舞蹈达到高潮时,舞者在中间背靠背行走,两条尾巴相碰,象征伏羲与女娲相交。他的歌词也和伏羲女娲有关。这种舞蹈的一些动作与汉画像石中的伏羲、龙抬头、女娲下半身交配等形象基本一致,是原始崇拜生殖功能的习俗。
第二个独特的习俗是庙会上随处可见的“泥狗”和布老虎。泥巴狗是庙会上卖的一种泥巴玩具,吹起来声音很大。当地人解释说是守护陵墓的神犬,是祭祖的圣物。如果把泥巴狗送给孩子或亲朋好友,可以消除病痛,吉祥平安,人们就买了它带回老家。每年太昊陵的庙会都挤满了琳琅满目的泥狗摊。这些泥塑玩具造型各异,形象夸张,表情各异,寓意古拙。据考证,这些泥塑玩具是流传至今的原始社会晚期的活文物。一些泥狗的形状反映了伏羲时代的生殖崇拜。